第 61 章(1 / 2)

第61章

考试的第一步:写考生信息。

古今中外都一样。

不一样的是,现代答题卷跟试卷是同时拿到的,有时候考生会忙着看题目而忘记写姓名。但在齐朝,就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搜身唱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所有考生进场以后,才会揭晓题目。

江重涵等五人入场的时间不早不晚,也等了近一个时辰,才终于等到考生入场完毕。

“当——”只听一声锣响,作保的廪生离开,考场大门关闭,从附近卫所调来的士兵把守在门口,禁止任何人出入。

考场内,宣州同知将密封的盒子打开,将一张写了大字的纸贴在木牌上,由衙差举着,绕着考场走了一圈。

第一场的题目:而不见舆薪至舆薪之不见。[1]

“啪……”一个考生刚从考篮里取出的砚台瞬间掉在地上,他却浑然不觉,只是脸色惨白地看着题目。

不光是他,好些考生都或脸色苍白,或满脸呆滞,甚至还有人虽然不说,但脸色灰败,一副“好的,本人的县试到此刻就结束了”的样子。

因为这句话,乍一看实在太费解了!

有些不是不是第一次参加颖安县试的考生差点忍不住就抱怨出声了——什么见不见、薪不薪的?那个“至”到底什么意思?是解释为“直到”,还是“到了”?

“看不见车子和木柴到了然后车子和木柴都不见了”?

从前的颖安县试哪有这么难的题目?上次戴志贤出的还是“为是其智弗若与”[3],怎么这次一上来就这么难?还让不让人考了?

难道真就是戴志贤在时没钱,戴志贤不在了就没才华,都过不了县试?

“戴志贤”这个名字划过脑海,所有人不由得全都看向江重涵,连坐在厅上的宣州同知也借着低头喝茶的动作,瞥了他一眼。

江重涵:“……”

不好意思啊,他不太喜欢满足这种期待。

他不仅没有脸色惨白、疑惑不解,还从考篮里取出笔墨砚台,开始磨墨了。

仿佛被他提醒似的,其他考生纷纷动作,拿笔的拿笔,磨墨的磨墨,考场内一时窸窸窣窣的声音不断,有人趁着此时,发出极轻极轻的一声:

“嘁……”

哦,觉得他装?装懂?装镇定?

江重涵低头磨墨。

可是,这题确实不难啊。

科举考试第一步:句读。

也就是考验考生们断句的基本功。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这些题目乍一看,都十分唬人,以致于很多人看到的第一眼就觉得自己没希望了。如果断句错了,那就直接面积算成体积,直接离题万里了。

比如现场这题,如果断成“而不见,舆薪至舆薪之不见”、“而不见舆薪至,舆薪之不见”、“而不见舆薪至、舆薪之,不见”,那写出来的文章估计考官看都不会看一眼。

正确的断句是:而不见舆薪,至舆薪之不见。

断句对了以后,就是考验的第二步:熟读典籍。

科举考试的题目为了考验考生对典籍的熟练程度,往往截取一篇文里面的两句,结合起来,造成文句不通的假象。但像县试这种最初级的童子试,只考四书五经里面的一篇,只要断句对了,基本不会弄不清句子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本次县试的题目就取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七节》中的一段。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2]

可以举起百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可以看清秋天新张的毫毛,却看不见一车子木柴。如果只想到第一段,没有想到第二段,很容易理解为“认识片面”。

但这篇典籍说的不是什么看不见,重点在说:君子有能力,就要尽力去做。

“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不是什么没有能力,纯粹就是不愿意做。

熟记了题目的篇章,才是应试的第三步:写文章。

江重涵抬头看了眼考场中间,为了照顾考生,考场中间不仅挂了时辰牌子,还放了个漏刻。

辰时二刻。

江重涵略微沉思,边磨墨边打腹稿。

八股文应试是很死板的,不仅对格式有严格要求,而且答卷上不允许出现错字、别字、漏字,连字的笔画都不能少。正文内容里也不允许出现空行、空格,字体要求必须是台阁体,不要说什么草书、行书,就是卷面一个字的笔画长出了格子、墨迹滴污卷面、有修改痕迹,都会直接被

最新小说: 直到我们结婚那一天 [综]心口不一 异格天启 荒古第一孝 丧尸降临,我带着家人求生 小公爷追妻纪事 渔妇 灵界之统子开启后的传奇 莲花门 额宝的不妙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