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笛儿点了点头。他们走到梅处通天车站。辛笛儿没零钱,李迅翰为她买了一张车票。今天是周末,一张两块五的车票,只要在1小时45分钟之内,大温哥华地区的公共交通随便乘坐。李迅翰有月票,不用买票。他们先坐天车——空中列车,再换乘公共汽车,1个多小时后来到了白石镇。
他们走上了海滨漫步小道。这条2公里多长的漫步小道,连通白石镇的东、西海滩。小道南边是海岸,但中间还隔着一条铁路。海滩宽阔的地方还有绿地,许多西人穿着泳装,露出棕红色的皮肤,趴在草地上进行太阳浴。小道的北边是山坡,坡上是一片颇具欧洲风格的小洋房。辛笛儿从包里取出数码照相机,照了几张海岸和洋房的照片。
“怎么样?风光不错吧?”李迅翰高兴地问道。
“一般。”辛笛儿却回答得轻描淡写。这个回答,让李迅翰的兴致一落千丈。
他们无言地向前走着。辛笛儿在海边长大,对海风和涛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按照她的性格,往常一定会脱去鞋袜,走进浅滩,踏着潮水,奔跑嬉笑。可是身边的人却让她兴致索然。前方有一条通向大海的引桥,长近500米,引桥的尽头是一个游船码头。码头和引桥始建于1920年代。现在是夏天,码头上有前来乘坐游船的游客,有人钓渔,也有人跳水。
辛笛儿拐进码头引桥,快步向前走去,很快将李迅翰甩在后面。码头近处,有一个头带球帽的人坐在桥边垂钓。钓鱼的人见浮漂被鱼拖着走,急忙收线,收上来的却是一只海星。他将海星从渔钩上取下,要扔回水中。没想到,海星却从他手中滑落下来,掉到了引桥的木头地板上。这时,辛笛儿正好来到这里。她见红红的海星可爱,便从口袋里取出数码照相机,打开镜头取景。正当她要按下快门时,一个两岁多的西人小女孩跑过来,伸手抓起海星,说:“Oh, Mommy, he’s dying.”(噢,妈妈,他快要死了)说着,扑通一声将海星扔进海水里。
辛笛儿看着数码相机液晶视窗上的海星水印,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当你兴冲冲朝着心中的目标冲刺的时候,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欢喜,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失落、还是悲哀?她问自己。
小女孩转过身来,抬头注视着辛笛儿。辛笛儿恍惚之中,觉得小女孩的眼神很熟悉,好像在哪儿见过。没等她想起,小女孩突然转身,往岸边的方向跑回去。
“Wait, honey! Wait for Mommy!”(等等,小宝宝,等着妈妈!)小女孩的母亲在后面喊着追过去。
不知怎么的,辛笛儿也像着了魔似的跟在那母亲的背后,快步往回走。
这时,李迅翰才赶过来,喊道:“Cindy,怎么又回去了?”但辛笛儿就跟没听见一样,没有搭理他。李迅翰又只好跟在辛笛儿背后,急匆匆往回走。
小女孩跑出引桥,右拐,接着沿漫步道往东跑。她的母亲跑在她背后,辛笛儿又大步跟在那母亲的后头。没走几步,辛笛儿抬头看见那块巨大的白石。这时,天空中飘来了一朵乌云,遮住了太阳。辛笛儿远远看去,在乌云的阴影里,这块石头的颜色是那样的惨白,就跟她昨晚梦中的一模一样。
小女孩一直跑到那块白色的大石头前才停下。母亲上前,牵过小女孩的手。小女孩指着大石头,问道:“Mommy, what’s this”(妈妈,这是什么?)
“A big rock.”(一块大石头。)
“Why is it sitting here”(它为什么坐在这里?)女孩子好奇地问道。
“Let’s see……”(让我们找找看。)母亲牵着小宝宝绕着巨石转了一圈,停在一块说明碑前,念起碑文来:“This 487-ton granitemigrated here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这块487吨重的花岗石,是在上一次冰川时期飘来这里的……)
“No, it didn’t. Somebody hurled it here!”(不,不是。它是被人扔到这里来的!)小女孩大声反对道。
母亲牵着女儿走到另一块说明碑前,看了看碑文,说:“Oh, honey, you\''re right.”(哦,宝贝说的对。)
辛笛儿也凑上前来,站在那母亲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