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的第二天,惊羽就牢牢的记得同父皇的约定,将田培源从弘文馆搬到昭和宫的六百本经史子集通通搬到了自己的书房里。
惊羽的书房不大,六百本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放在其中,仍有一种汗牛充栋的感觉。
尤其是这六百本中除了经典的经史子集之外,还有不少的古本典藏,皆是经典,瞬间将惊羽原来轻松的书房氛围变得有些庄重起来。
皇帝从一开始给惊羽设定的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六百本藏书,若是要惊羽一年内完成,平均下来她每天至少要看两本书。
但是这些书都不是三字经百家姓那般的基础读物,皆是需要精读细读才能读懂理解的,读完了之后还得交出一百篇质量不下于《君民论》的策论,那更加需要惊羽将这六百本书都融会贯通才行,必然是不可能草草看过就可以的。
惊羽知道皇帝从刚开始就打算给她一个艰巨的任务。
毕竟哪怕是太子,也不可能随时出入宫廷,这份承诺若是要给出去,惊羽必须要表现出绝对超出常人的能力和智慧来才行。
惊羽虽然才七岁,但是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然她也不可能做出瞬间打动皇帝的《君民论》来。
她十分清楚自己的能力,她并非天生过目不忘的天才,六百本弘文馆的典藏书籍,她若是一年来囫囵吞枣,每天看上两本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若是要做到融会贯通,并且结合典籍写出自己的理解,那需要的时间定然是远远超过一年的。
皇帝只给了她一年的时间,这已经是法外施恩来自帝王格外的恩赐了。
惊羽知道,自己但凡向皇帝表现出一点自己完不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的倾向,那皇帝的承诺就会当即失效,惊羽也就再也没有机会能够获得随时出入宫廷并且去探望惊风的权利了。
所以惊羽在第一时间就放弃了重新去找父皇求情放松要求的想法,而是在脑海里面盘算起了其他的方案。
这个任务更重要的侧重点明显是在那一百篇策论身上。
父皇虽然也说了让她将那六百本书悉数看完,但是读书和作赋能被抽查的困难程度完全是天差地别。
无论如何皇帝都会看到惊羽做出的一百篇策论,便是一天只看两篇,月余便也就能检查完了,所以惊羽从来没有想过要在这一百篇策论上偷工减料。
但是那六百本书,若是皇帝要考较她的记忆,以看她是否真的通读过,莫说皇帝本人,就算是将弘文馆和翰林院所有大人们圈在一起,能够将那六百本书通读并且一字不落的记住的人也不存在。
就算存在也定然是凤毛麟角,为天地大才,皇帝定然不会将这样的人才用在考较一个小小的公主身上。
所以惊羽决定缩减看书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在研究怎么做策论上,这样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任务。
磨刀不误砍柴工,花了半天制定好这个计划之后,惊羽便将剩下一整个月的时间都花在研究那六百本书上了。
先是花了十天将所有六百本书都翻了一遍,真的纯粹是翻,一目十行不解其意。
大概了解其意思后,又花了一两天将同类型的书归类到一起。
与此同时,她也让人去搜集了文人对于这六百本书的评价或者总结。
相比于厚厚的书籍本身,这种总结评价虽然或许并不能完全诠释书中的思想或者意思,但是篇幅定然相对大大简短,只要能让惊羽了解其大致讲了什么意思就行。
皇帝吩咐人送来的这六百本书并不全是他自己挑的,毕竟皇帝身负苍生日理万机,他虽然也想看惊羽能做到什么地步,但是到底有心无力。
而且相比文韬他更擅长武略,所以他只略略的列了十几本书单,便将列剩下书单的任务交给了信任的翰林学士。
此事毕竟只是皇帝和惊羽之间的事情,乃皇家私事。
尽管皇帝十分想看惊羽的才能极限在哪里,但是公主到底身份特殊,他宠爱惊羽,也不想她身上惹上太多非议。
所以吩咐翰林的时候只说让他列六百本书单,为宫中皇子公主学习所用藏书,但可忽略三字经等启蒙读物。
翰林学士得了任务,又想到皇帝的吩咐,列出的书单虽然也没有说文解字这般寻常读物,但是太过深奥的也十分稀少,更多的是寻常读书人的读物,这也就大大的方便了惊羽。
于是,在花了前一个月的时间通翻所有书籍并且研究了能够找到的简评之后,惊羽成功的在已经分好类的六百本书籍之内挑出了八十来本,将之列为了之后自己需要重点研读的书籍。
这其中有三四本是只有皇室才有的孤本,惊羽找不到外界的简评,通读之后完全也不解其意,觉得需要仔细研究。
更多的是通过简评和自己的简单翻阅之后觉得值得仔细审读融会贯通的,对自己写策论大有帮助的书本。
还有一类,是惊羽特地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