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人统治,可是我们依然是大宋子民,要铭记丧权辱国之痛,有朝一日将金军赶出我大宋国土,收复失地、以雪前耻”。他看着祖父望向远方的脸老泪纵横,小小孩童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所谓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对他祖父绝不马虎半分,一直都是言传身教,甚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亲自带着他攀山越岭,登高爬远间,不但勘察了地貌、熟悉地形、迂回路线中又培养了他非凡的军事侦察能力,也灌输了军事化的思想。那日登高祖父眺望着故国山河,深沉对着他说:“昔日汴京城花天锦地,车水马龙、盛况空前、百姓安居乐业,人欢马叫、无一不是喜气洋洋。如今我们的大宋四分五裂,百姓水深火热中苦不堪言,希望有一天你能拯救国家于水火,重新恢复我天国风采。”他看着眼圈发红的辛赞说:“祖父放心,我定不负您老期许,拼尽全力以身报国,为朝廷收复失地,将来大宋在我麾下会一统天下。(今天看来政权的交替更迭都是顺理成章之举,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老百姓只要衣食无忧吃饱穿暖,无论谁坐龙椅都拥护,没有人愿意狼烟四起,战争引发的效应——最倒霉的是平民百姓,战争波及的地方便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所以安稳的生存环境,英明的君主,填饱的肚皮是他们迫切需要的,四海无战事,清风朗月,哪怕朝堂上坐着一条狗,他们也顶礼膜拜,没人愿意战火纷飞,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只是迂腐的儒家之道,忠君总是与爱国挂钩,个人英雄主义,文死谏、武战死、为了朝堂上那一个人出生入死,哪怕百姓流离,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去确保另一个人的荣华富贵,美其名曰:匡扶社稷。)
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之下,辛弃疾在青少年时期便肩负了家国天下之大任,复国雪耻之志根植于心,虽然洗脑要从娃娃抓起,但是给孩子灌输如此沉重的思想,未必就是好事一桩,这也为他以后的壮志未酬满腹悲愤埋下了伏笔。话归正传、燕赵骑士精神所引导,从小祖父孜孜不倦的灌输,使他表现出过人胆识和非凡身手,十五岁和十八岁期间,祖父竟然布置给他一个间谍任务,让他到金人首都——燕京去参加科考,借机侦察金国首都地区的核心地形,收集各种有益反攻的情报,以便为日后的催营拔寨添砖加瓦。这在他的《美芹十论》中都详细记载过。经年后长大后的辛弃疾,伪装者的那一套融会贯通,彻底掩盖了自己本来面目,潜入金国官场侦察敌人的一举一动,他“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得不说他老人家从小就是个做间谍的好苗子。金国残酷统治下的汉人,屈辱苟且的活着,看着他们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的生活状态,杀敌复国的熊熊烈火,在胸中炽热燃烧。人有大驾才能光临,有个支点才能撬动地球,此后在耿京的大力支持下,他满怀热忱与南宋朝廷联络,准备时刻招安,以便完成复国大计。奈何日薄西山的迂腐南宋朝廷以“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的标准对待北方的起义军,这使得起义军内部军心涣散忧心忡忡,耿京义军内部也开始了地动山摇……
这边军心不稳,敌方也是自乱阵脚,完颜亮的堂弟完颜雍趁他带兵攻打宋朝之际,后院起火趁机篡位,并借此机会杀害了完颜亮。金军内部也是大乱,隔岸观火的辛弃疾找到绝佳时机联络南宋朝廷,想趁机联合北伐,绍兴三十年(1162)年,辛弃疾苦口婆心劝耿京“决策向南”,接受南宋朝廷的招安。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耿京答应了招安的事宜,并派自己的副手贾瑞和辛弃疾等人南下临安奉表归顺,带着二十五六万将士投诚,想为大宋尽犬马之劳。危难之际,朝中上下正为打仗焦头烂额,突然不费吹灰之力广招兵源,帝王将相自是万般欣喜,当场就封了两百多个军衔奖赏义军。想着这酣畅淋漓的好消息赶紧回去告诉耿京,所谓福兮祸所依,马不停蹄回归的辛弃疾半路上突收噩耗,自己南下临安的一个多月,义军内部发生重大变故,本是金人的叛贼张安国等人,居然趁其不备谋杀了义军领袖耿京。树倒猴狲散,除去叛徒带领的一部分义军投靠金人,剩下的散的散、死的死、自己与耿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一片小天地说没就没了。闻讯如同五雷轰顶,他悲愤颤栗,发誓定要给死去的耿京一个交待,不提着张安国的脑袋去他坟前祭扫洒茶,决不罢休。
日夜兼程回到营地、昔日的盛况空前一去不复返,看着零零星星的几处散兵,内心溃不成军,愤慨之余、当即从人数岌岌可危的营中挑选了五十人,准备复仇计划。轻装上阵,人多容易引起注意,反而不利于隐秘行动,出发前歃血为盟:不取张安国项上人头回来,誓不为人。带着这支敢死队,快马加鞭、月黑风高夜袭金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于是五十多人的起义军里,一个英姿飒爽的年青男子格外引人注目,坚挺的鼻子上面,乌黑的眼睛目光如炬,咬牙切齿盯视着敌营,他带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攻入敌营。当张安国与金将正举杯酣饮,醉生梦死外、不觉自己大限将至,却依然沉浸于骑鹤上扬的南柯梦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声令下冲入敌营,仗剑游离于军中,剑光冷,风似刀,白刃里,挥洒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