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止好多家庭盖新屋,镇上街道也在大施工,要把干涸的河道填了,建成农贸市场。仿佛一夜之间,各种工程车、大卡车就出现了,车辆轰鸣中人来人往,河道被填上了,搭上钢架子,盖上顶棚,划分铺位,后面建了二层小楼做管理处。
新的市场在杨梅梅家的新屋子封顶之前就先盖好了,摊位也几天之内就租出去了。大家现在都知道做生意赚钱,也不觉得丢人了,都热热闹闹地做起了生意。
新市场和老市场合并后,一分为二,一边是服装布匹市场,一边是蔬果熟食市场,靠后还划分了肉蛋家禽交易区,那块比较埋汰,放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新市场开业的结果就是镇上来了很多外地人,她们在市场里租下一个摊位,卖家乡的美食。小杨村的房子也紧俏起来,因为很多外地人拖家带口,租一个房间全家落脚,孩子就交借读费送去镇上的小学。
杨梅梅家门口空着的房间也租出去了,是一对川省的夫妻,带着一儿一女居住,他们在街道租了一个摊位卖米线。因为味道正宗,生意特别好,夫妻两人每日早出晚归,孩子送去镇上小学借读。
杨梅梅家前院的室外楼梯下面有一道窄窄的空间,以前放农具扫帚之类的,都被人花十块钱一个月租下来了,放售卖的席子,算作库房。
杨奶奶现在手头宽裕,看不上这十块钱了,就把这个租金交给太婆收,算作她的零花钱。
夜晚渐渐变短,杨奶奶就开始在午饭后小睡一会儿。
这天她送走杨梅梅去学校,自己睡了一会儿,因为贪凉,枕了杨爷爷的石头枕头,结果起床后就发现给落枕了。
杨奶奶歪着脖子,去厨房找擀面杖,拿着擀饺子皮的那根短的擀面杖,喊杨妈妈:“小英,你来!”
王英撩开前头屋子的纱门帘,一边走过来,一边问:“妈,啥事?”
“落枕了,你给我擀一擀。”
杨妈妈先伸手按了几个地方,找准位置了,就把擀面杖搭上去,先轻一点试探,然后逐渐加重力道。
擀上一会儿,杨奶奶就尝试着活动脖子,勉强就能站正了。
杨奶奶的脖子正了,可手上一使劲脖子还是疼,这下可就麻烦了。因为家里盖房子是要给工人管饭,杨奶奶睡前和的面醒着,打算下午做面条,配上杨爷爷专门炒的炸酱,今天晚饭要吃炸酱面呢。
“要不去街上压面?”
“那这和好的面咋办?”
杨妈妈只好硬着头皮顶上了。
王英在娘家时,娘家妈和大姐都会做饭,轮不上她,一直就没学会擀面,等结婚了,婆婆擀面擀得好,看不上别人擀的,一直也是婆婆做饭多,所以就导致,孩子都生了两个了,她擀面的手艺还是拿不出手。
不过,王英还是有做饭基础的,天赋也不错,转悠着,她就想到了办法。
找一个罐头瓶子的盖子,从中间劈开,修整一下形状,再用磨刀石磨一磨刃,就是一个很好用的削面刀了。
今天晚饭就吃炸酱刀削面了。
杨梅梅下午放学回家,见了这个没吃过的新鲜饭,也吃了一大碗。
盖房子的工人干重体力活,饭量也大,除了面条,还得准备一盆菜和一锅馒头,让人吃饱。今天的菜是凉拌莴笋,削皮切细丝拌上一盆。这个菜可是杨梅梅自己要求的,所以杨妈妈让她别光吃面,再吃点菜菜,她就很听话地吃了。
你道她为啥非要吃莴笋?
杨梅梅的小蚕长大了,榆树叶也吃不上了,听同学说还可以用莴笋叶喂,她隔三差五就要求吃莴笋,就为了那几片莴笋叶。
第二天是星期六。今年起单双周变成双休了,所以不上课,杨梅梅就没有去学校。
前头在她家租房住的川省租客家的孩子也在,吃了早饭,那家姐姐就压着弟弟在院子里趴着板凳写作业。
杨奶奶爱夸人,见了就夸两个孩子真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杨梅梅就不服气了,闹着要奶奶把她的写字的家伙事摆出来,摆出架势写了满满两张报纸,还要拿去杨奶奶面前给她看。
杨奶奶正切辣椒呢,手也不敢碰眼睛,就眨眨眼,装作认真看了,夸道:“梅梅写得真好!”
好在系统也不会检测夸奖含金量,给杨梅梅叮咚响起了加分提示音。杨梅梅就满足了。
夏天时,只要水浇得足,菜地里的菜一茬一茬就吃不过来。杨奶奶早上摘了新鲜的辣椒,和着蒜剁碎了,加一点盐和五香粉,用热油一激,吃起来爽口又下饭,也不会太辣口。要是夹着蒸得软软的大白馒头,那一准能吃下三个。
中午准备的菜多,杨奶奶就没把辣椒端上桌,放在案板上盖着。
午饭后,杨奶奶收拾妥当就去睡午觉了。
盖房的工人吃了饭也休息了,砌墙要避开太阳最厉害的几个小时,不然水泥砂浆干得太快,墙就不够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