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转眼间徐达率领25万大军北上驱虏已经过去了三四个月。大明军队从离开应天府到占领山东,用了不过月余。
齐鲁大地不愧是孔孟之乡,华夏文明灌溉滋润的最彻底的地方,大军从进入山东那一刻,不断有人来投军,汉族官员也不断有人弃元(暗)投明,率领部众来降,更有乡绅土豪给明军捐钱捐粮。
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不少大家族甚至鸣鞭炮锣鼓,开祠堂祭祖,敬告祖先鞑虏已驱走,如今是华夏仍是我汉人之华夏,文明之华夏。身体力行实践着什么叫“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徐达和常遇春的捷报频频传回应天,朱元璋和马皇后的赏赐也源源不断送入各位将军的家里。
这一日,整个山东全部光复的喜讯传来,马皇后又遣人送来赏赐,除了常规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外,还送来一对画眉鸟,声音婉转动听,指明赏赐给徐大元帅的嫡长女。
谢氏明白,这是马皇后在敲打她。就算妙贞只是一个小孩子,就算她只是一个女孩子,只要她是徐达在意牵挂的人,任何人小瞧轻怠不得。
妙贞虽然只有六岁也明白虽然只是两只小鸟,却代表着无尚的荣光,小脸一下子激动的通红,颤抖地抱着鸟笼子爱不释手。看向谢氏的眼神更加自信骄傲。就是这种眼神,让谢氏坐立难安,也让她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对徐妙贞爱不起来。
明明出嫁前,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对这两个孩子好,博一个贤良淑德的美名,得到丈夫的敬重。
父母都跟她说,做徐达的续弦是她最好对归宿,徐达深得主公信任,军功是武将中最高的,蓝玉、常遇春、李文忠都服他,在军中一呼百应,将来封侯拜相指日可待。
难得的是又生得风度翩翩,英俊挺拔。谢氏当年匆匆一瞥就一见倾心。何况徐达原配嫡妻只有一女,将来只要她生下嫡子这封妻荫子的好事还是自己的。
所以出嫁后母亲每次见面都提点她,要对徐妙贞视如己出,亲密无间。一来讨好了徐达博得了美名,二来女儿总要嫁出去,碍不着自己孩子的前程,将来嫁得高门,总归多了一门亲戚多了一份助力,反而是徐允恭,庶长子的存在多多少少对嫡子也是绊脚石。
可是谢氏就是和允恭一见如故亲如母子,孩子一天见不到她就哭着要娘,她也总是忍不住将他抱入怀中,疼他爱他,回娘家几天都要带着他,不然就会牵肠挂肚。
可是妙贞,她却爱不起来。这孩子,看她的眼神不像允恭,透着亲昵。妙贞看谢氏,虽然笑意盈盈,嘴里“母亲、母亲”地喊着,眼神中却有一丝疏离,仿佛在嘲笑自己冒充她的母亲。
偶尔谢氏冰冷的眼神看她,妙贞也丝毫不惧,不但毫不掩饰地迎上来,眼神中就是带着一丝高傲,让她瞬间破防不敢再直视。
妙贞长得极好,眉毛乌黑浓密,一双大眼睛透亮有神,瞳孔极黑,闪着慧光,和徐达如出一辙。她的鼻子小巧精致,鼻梁不算高,圆圆的鼻头透着娇憨可爱,她的嘴是标准的樱桃小口,透着秀气温婉,这点应该是遗传她的母亲。
她以前没有见过张氏,府中老人跟她说过:“大小姐脸型和嘴巴与先夫人极像,只是夫人的眼睛没有大小姐这般聪慧气派。”
可见这孩子净挑父母的优点长。不像自己的女儿徐妙芸,长得跟徐达也很像,她爹她哥哥好几次都笑着说:“芸儿这孩子,一看就是徐达的闺女,将来在应天府可丢不了,走到哪儿都有认识抵达的人给你们送回去。”单看妙芸也很好看,可就是跟妙贞一比就黯然失色,每次想到这一点谢氏就很泄气。
得了赏赐,谢氏原本是想要择日带妙贞入宫谢恩的,还没出发,常遇春夫人蓝氏就来了。马皇后宣蓝氏和常捷进宫,让常捷去宫里住几日,蓝氏邀请妙贞陪女儿一起去,顺便跟皇后谢恩。
谢氏虽然不情愿,却也不得不答应。这蓝氏是常遇春的妻子,蓝玉的姐姐,有勇有谋在应天府内眷中极有声望。如今她的女儿又被内定成了太子妃,谢氏更是得罪不起。
谢氏来到妙贞房中,把蓝氏要带她进宫陪常捷小住几天的消息一说,妙贞当即高兴地跳了起来。谢氏忙命人给她梳洗打扮,又给她收拾了几件衣服首饰。让府里最懂事识大体的丫鬟小福陪着进宫服侍。
谢氏把她送到府门口,看着她上了常家的马车,临行前又交代她要听蓝伯母的话,要好好陪伴常姐姐。
马车朝着皇宫驶去,路上常捷和妙贞都非常紧张,俩人都不知道该说啥,不停地搓手。妙贞是第一次进宫,又紧张又期待。
常捷是丑媳妇见公婆又害羞又紧张。马车刚到宫门口,早已有人在等候着带路。蓝氏走在前面,常捷拉着妙贞走在后面,俩人手心里都是汗。皇宫可真大,也不知道进了多少个门,绕了多少个弯,才终于来到了皇后娘娘宫里。
一见面,蓝氏领着两个孩子低头俯首跪拜,皇后马上令人扶起,给三人赐座。妙贞大气也不敢出,也不敢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