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与丈夫听,征得孩子她爹的同意。
而知晓此事的杨阿贵对李十二郎亦是满意,觉得这门亲事极好,不仅对自家女儿好,更是让杨家多了一门靠山,儿子将来靠着姐姐这辈子也不愁了。
另一厢,莲姐儿只听闻近来有人来给她提亲,但多数都被杨娘子否了。想到自身不过十三岁,竟已到了出嫁的年纪,不由得惶然。再想到所提之人,莲姐儿顿觉日后生活黯淡无光,不由生出后悔之感。
后悔自己未能提早做打算,若是能早点结识个合适的人,即便日后无爱,也比这般茫茫不知要强上许多。
莲姐儿心焦之时,又多多注意杨娘子,试图获取更多嫁人的信息。杨娘子自杨阿贵同意后,心情大好,自然未注意到女儿的反常。
待三日后,喜婆再次上门,莲姐儿注意到,杨娘子满面喜悦的去迎接喜婆,其雀跃心情怎么都遮掩不住。
而莲姐儿此时却是心下沉重,她放下手中的针线,避着二姐和小弟,悄悄来到杨娘子房外,蹲在窗户底下,想要听她们说了什么。
可惜,不知是心慌意乱,还是房中说话人声音太小,待喜婆走出杨家,莲姐儿不过听到寥寥数字,什么“十二”、“同意”之类的话。
正待莲姐儿惴惴不安之时,杨娘子面带喜色的叫她,“三姐儿,你来我屋里一趟,娘有话要与你说。”
莲姐儿闻言身冷,明了自己的亲事已经定下,口中默默说了声:“好。”
进了门,只见杨娘子喜上眉梢,上来拉着莲姐儿的手,坐在床边,莲姐儿只觉万分不自在。
杨娘子不知莲姐儿想什么,她心情喜悦道:“三姐儿,为娘为你定下一门极好的亲事,日后你可是进了福窝了。”
莲姐儿忍着不适,开口问道:“不知娘说的是哪家?”
杨娘子未曾注意到莲姐儿的不适,甚至在她印象中,三女虽貌美,但沉默寡言、孤僻无趣,不似长女及二女那般讨人喜爱。
她面带笑色道:“说的是镇东李家的十二郎,那可是咱们这鼎鼎有名的大户人家,据说祖上可是出过大官。这十二郎是李家嫡支,品貌一流,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姻缘了。”至于李家其他诸事,杨娘子并未提起,她想女儿家脸儿薄,等过些日子再说也不晚。
莲姐儿状似害羞得低下头,眼神淡淡,不见任何喜色。
见她如此害羞,杨娘子摇摇头道:“过些日子李十二郎便要上门定亲,娘会为你掌掌眼。不过,如此儿郎,说到底也是我们高攀了。”
说罢,杨娘子又说了些日后需要准备的东西,有了前两个女儿做铺垫,到了莲姐儿这儿不过是再再重复一遍。
莲姐儿一直低着头,听杨娘子说,期间点头或应,简简单单,仿佛害羞至极。杨娘子见后也不以为意,未出嫁的小娘子多半如此。
待从房中出来,莲姐儿心情沉重不说,也无半分喜悦。她虽想离开杨家,自己当家,可这桩亲事却实非所愿。
着实是自家与李家相差太大,齐大非偶,不是说说而已。再则,大户人家多讲究门当户对,嫁娶多是同阶层之人,如李家大郎,当年娶得便是县里冯家之女,冯家乃是松阳县的大家,家中有人在朝中做官,当年十里红妆,好不风光。
李家当时请了整个镇的人过来吃席,莲姐儿当时还小,留在家中,两个姐姐跟着爹娘一起去的,二姐尚且懵懂,回来只提吃过何样的山珍海味,反倒是大姐许是豆蔻将至,心思早熟,说起冯家娘子,眼中满是羡慕之色。
莲姐儿未去吃席,只听二姐所言便知,他们这样的人家,纵是一年不吃不喝也未必吃得上这样的宴席。
李十二郎出身主支,虽非家主一支,亦不可小觑,这样的出身,便是举人家的娘子也娶得,又怎会看上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