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姜烟面前的,是于谦。
一袭红色官服,头戴乌纱帽的模样,俊秀儒雅。难以想象便是这样一个人,在瓦剌大军攻向北平的时候,对抗当时的大多数,反对南迁,留下保卫北平。
于谦没有去紫禁城,也没有去任何城墙。
只带着姜烟去了街头。
尽管从朱元璋到朱瞻基都对商人发展进行过打压,但街市依旧繁华,一派热闹景象。
于谦带着姜烟径直走向一家面摊,让摊主送上两碗阳春面,对姜烟说:“请姑娘吃面。每逢下朝,我都喜欢来这里吃上一碗面。”
姜烟都快习惯这群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接替幻境内容。
虽然频繁,但姜烟却清晰的看到了四朝交接。
朱元璋时期,尽管大明一统天下,百姓终得安居乐业。
可相比之后的几朝,远不如现在看到的这么和谐。
“您和我想象中的太不一样了。”姜烟翻动着碗里的面条,粗细均匀,一看就知道拉面的师傅功力深厚。
最简单的阳春面,在这繁华街头也充满了烟火气。
于谦吃完面条,还抽出帕子擦了擦嘴,这才笑道:“是吗?那我应该是什么样?因为当过兵部尚书,所以应该是个身材高大的模样?还是觉得,我毕竟是文臣出身,所以应当是和善温良?”
姜烟想了想,说:“我以为,您应当是后者。只是偶尔会透出一点强硬。”
可事实上,于谦面容儒雅,一举一动无不透着谦谦君子之风。说话的时候又一字一句铿锵有力。
若非是一个刚强的人,又怎么会在朝堂提出南迁的时候,当众呵斥南迁者,要求留下。
又怎么会冒着大不韪,恳请皇太后立下郕王为帝?
于谦听了姜烟的话,哈哈大笑。
留下面钱,带着姜烟毫无目的的走在大街上。
周围繁华热闹,甚至不比姜烟现代逛街时候的步行街差。
贩夫走卒,在大明朝过着最安稳的日子。
天子镇守国门,亦让生活在北平的百姓们无比安心。
这一路走过来,于谦甚至对两边的店铺都熟悉万分。
给姜烟介绍哪里的布料又好又实惠,告诉她哪家的酒掺了水,味道不行。
甚至还给姜烟买了一支糖葫芦。
于谦双手交握,缓步走着:“是不是觉得很惬意?”
姜烟点头。
尽管她是不会想到什么穿越到古代的事情,可不得不说,这一路走来之前因为见到了三位帝王生平之事而激动起来的情绪,瞬间平复下来。
不仅如此,姜烟还看到了远处的炊烟,路过民宅的时候,有人家里后院的柿子树探出墙头,树枝上挂着饱满硕大的柿子。
“我也很喜欢这份惬意。”于谦伸手摘下露出墙头的柿子,又踮着脚朝院子里丢去两枚铜钱。
递了一颗给姜烟,然后说:“我想要保存这一份惬意。所以,保卫大明。”
他不是帝王所喜欢的臣子。
因为他效忠的虽然是帝王,却不如说是效忠大明。
大明的皇帝谁做,不要紧。
只要给于谦施展抱负的机会,他的才华都会表现出来。
因为大明才可以保存这一份惬意。
他多年刻苦念书,入官场后兢兢业业。
所为从来都不是帝王。
而是街头的面摊老板,种着柿子树的人家。
于谦咬着柿子,大口大口吃得认真,走出巷口的时候都红了眼。
“姜姑娘,当真是羡慕你啊。”
生活在和平的时代。
遇到的都是极好的人。
国家清明兴旺。
百姓和乐安康。
姜烟捧着柿子,看着于谦的身影在巷口消失。
北平城也突然化作狼狈的战后之地。
穿着明朝重甲和布甲的士兵倒在地上。
有的布甲甚至被重重踏入泥地,看不清从前的模样。
姜烟手里的那颗柿子橘红,也比不上这满地的鲜血刺目。
对姜烟来说,她不久之前还看到了大明的神机营所向披靡,看到大明重甲英勇无敌。
只一瞬,所向披靡不在,只剩下狼狈逃窜的军队。
年轻的帝王被保护在中间,明明知道这是在逃命,却还频频下达昏庸指令。
那个备受他信赖,因此在朝堂上权势滔天的太监在乱兵中惨死都不能让这位年轻的帝王醒悟过来。
土木堡的狼山上,瓦剌铁骑突袭,二十万余万明军却在铁骑中阵脚大乱,丝毫不见洪武风范,永乐威仪。
姜烟就站在原地,看着不远处的山丘上,朱祁镇还仓皇的问身边的锦衣卫校尉可否会写字,让校尉代笔,帮他写下发往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