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八零海归女富豪> 第39章 第 39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章 第 39 章(4 / 5)

,您看谁回来了!是我们家的璃璃啊!”一进门,徐枝便高声招呼了一句,她是按照明璃的辈分喊的。

明奶笑容慈祥,叹息道:“回来就好!女大十八变,要是在外面遇见,我还真不一定能认得出来了。”

“那您可得好好看看,下次遇见了一定就能认出来了!”徐枝拉着明璃的手,热情地把她往明奶的身边带。

等明奶含笑看着明璃的时候,徐枝又一脸炫耀地一样样展示起带过来的礼物。

“奶,您家孙女可是有出息了!您瞧,我们都给您带来了什么!”

“这是上好的营养品,人参熬出来的精华,可滋补了!这是专门给老人喝的奶粉,喝了身体康健!”

“爷不抽烟,所以买的是上好的酒和茶叶,京市友谊商店买的,听说是专供外国人的高档货!”

“还有这衣裳,棉袄摸起来就厚实,冬天穿起来肯定暖和!奶之前脚上不是老起冻疮吗?这是保暖的羊皮靴,踩在雪地里一点儿都不湿脚!”

“西装听说过不?漂亮国传进来的,听说京市的城里人都穿不上呢,还有配套的皮鞋,爷穿了一定倍儿精神!”

“爷平日里空闲的时候,可以听这个收音机,听说里面有各种新闻广播,还有说书的和唱歌的呢!”

“奶,当年最困难的时候,您把您最宝贝的那套银头面换了粮食,咱们心里都记着呢!您看,这是您孙女给您买的,纯金的头面,重量足足的!”

说起明璃准备的礼物,徐枝那叫一个滔滔不绝。

主要可以介绍炫耀的东西太多了,她嘴巴都干了才意犹未尽地停了下来。

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是简单说说的。

明奶也是见过大富贵的人。

当时她跟着的那个大小姐,光是嫁妆就有几十亩良田,金银珠宝更是装了满满几箱子。

而且到了她们这个年纪,见过了无数的兴衰荣败,早就过了在意身外之物、大富大贵的时候。

只要一家人都和和睦睦的、能吃得饱穿得暖,后辈个个有出息,那才是最值得她们骄傲的事儿。

因此,压根不像徐枝和其他明家人那样激动恍惚。

她含笑地听着徐枝介绍,视线只在那套金饰上多停留了一会,便轻轻地拍了拍明璃的手。

“确实是有出息了,最重要的是没忘本,还能记着回来。”

“赶明儿有时间了,让你爷带你去祖坟那边上一炷香,告诉祖宗一声,让他们保佑你顺顺利利、长长久久的。”

明璃乖巧地点头:“嗯,谢谢奶!”

“好孩子,你的孝心我都知道,也就不搞外人那一套推辞的假话,厚着脸皮收了这些礼。”

“老二家的你也别忙活了,将东西都放了过来坐,喝口茶水休息会儿,这都是今年摘的新茶,才炒出来的!”

明奶牵着明璃的手在长凳上坐下,眼角的纹路都蕴着笑意:“我没算错的话,璃璃今年也该二十了?”

“嗯,二十周岁的生日已经过了,虚岁该说二十一了。”明璃回答。

“哎,是个大姑娘了!这几天在家里住得还习惯不?有什么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吗?”明奶关心地问。

“谢谢奶,我一切都好!”明璃眉眼弯弯地笑:

“虽然在漂亮国住了十年了,但我还是更喜欢家里的环境,吃得香、睡得香,哪哪儿都好!”

“老祖宗都说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外面哪里比得上家里畅快?”

明奶叹了口气,又问:“你在外面有读什么书吗?上了学吗?”

老太太一直认为,读书能明事理、增智慧,也一直坚持让明家的后辈读书。

可惜明家的大部分人好像都缺了读书的那一根筋,明明都聪明机灵得很,就是读不进去书。

唯一成绩比较好的,也就明大伯家十五岁的明烟和明父家十八岁的明珊。

这几年老太太也一直在用私房补贴着这两个,鼓励她们不断读下去。

“要是想念书,那就接着念!”

“别觉得自己岁数大不好意思,二十还小呢,现在高考放得松,大队里不少三四十岁的知青还在年年考。”

明奶温声补充道。

何等幸运,她拥有着这样一群真正关心她、爱护她的家人。

明璃的心里暖洋洋的,正想开口,喝了口热茶的徐枝已经迫不及待地继续炫耀起来:“奶,你放心,璃璃不用读书的!”

明奶的神色一板:“怎么,我老了,说的话一点儿用都没了?璃璃怎么就不能读书了?老二家的,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糊涂!”

徐枝被她劈头盖脸说得一愣,转而哈哈大笑:“妈,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璃璃没有必要再高考,因为她已经是大学生了,漂亮国的大学生!”

徐枝满心骄傲,眉眼飞扬,就差手舞足蹈了:“您不知道,昨儿晚上我才看了璃璃的毕业证书,金色的硬纸壳,盖着红通通的章!”

“真的?”明奶这次脸上是真的露出了喜色,不敢置信地又问了一遍。

明璃含笑点头:“奶,真的。”

“怎么可能骗您老呢!听说还叫什么屎蛋福大学,漂亮国的名牌大学呢,就好像咱们华国的华清大学一样,最顶尖的那一批!”

徐枝的眼睛说着说着又变红了,她高兴啊!

明奶也不遑多让。

听了徐枝的话,她双手合十虔诚地祷告道:“老祖宗保佑!咱们明家这是祖坟里冒青烟了!”

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放在往年,这可不就是响当当的女状元?黄梅戏里都唱过!

别说明家了,这在整个第三生产大队都是头一遭!

平安公社里倒是有不少考上的,但那些大部分都是知青,原本就是念书的文化人。

恢复高考两年多了,公社本地人考上的,一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还都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