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9 章(2 / 2)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桥梁材料...苗期接种筛选...”

实验室里陷入一片诡异的寂静。几位年长的研究员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震惊。

这两个概念他们并非完全陌生,但由一个如此年轻的姑娘。

在如此压力下,如此精准地组合提出,直指他们苦思不得其解的核心,这简直不可思议!

那个头发花白的研究员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喃喃道:

“对啊...我们一直想着硬碰硬地回交,怎么就没想到先找个桥梁材料缓和一下矛盾呢...”

戴眼镜的中年人也眼神发亮,猛地看向黑板:“苗期接种!虽然累死个人,但这筛选效率...值得一试啊!”

就连旁边站着的那三个年轻研究员,也交换着惊愕又佩服的眼神。

其中一个戴着眼镜、模样斯文的男生,看着林听淮因长时间说话而微微发干的嘴唇。

犹豫了一下,竟主动走到角落的暖水瓶旁,默默倒了一杯温水,小心地递到了林听淮面前。

林听淮正全神贯注于应对秦教授可能的下一个问题,察觉到递到眼前的水杯,微微一愣。

随即看向那位年轻研究员,对方朝她友善又略带腼腆地点了点头。

她心中一暖,低声道:“谢谢。”接过水杯,温热透过杯壁传来,缓解了她紧绷的神经和喉咙的干涩。

林听淮那句“桥梁材料”和“苗期接种筛选”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实验室里漾开层层涟漪。

几位原本愁眉不展的研究员,眼神瞬间活络起来,彼此交换着兴奋的目光,低声快速交流着这两个思路的可行性。

秦怀远教授没有参与下属们的激动讨论,他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地落在林听淮身上,最初的惊讶已经沉淀为一种更深沉的审视和浓厚的兴趣。

他没有评价她刚才的答案,而是紧接着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语速快而清晰:

“好,假设桥梁材料初步解决了部分连锁问题,那么在苗期接种鉴定中,你如何确保接种的病原菌毒力代表性强、且接种条件稳定可控?如何设定科学合理的抗感分级标准?”

问题一个接一个,如同连珠炮,毫不停歇:

“阶梯杂交必然拉长育种周期,如何在保证基因库多样性的前提下,兼顾育种效率?”

“对于筛选出的优良单株,后续的产量、品质、适应性等农艺性状跟踪,你认为哪些指标应该优先考量?”

“如果,我是说如果,在某个高代品系中,抗病性与早衰似乎存在某种关联,你首先会从哪些生理或遗传层面去探究原因?”

这些问题,从病理学、到育种实践、再到遗传生理,跨度极大,深度也远超对一个普通知青的考核范畴。

这完全是一场针对专业研究生的高强度论文答辩!

林听淮一开始还能保持着站姿,从容应答,引经据典,并结合自己在红星大队的实践观察,给出既有理论高度又不脱离实际的回答。

她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往往能抓住问题的核心,给出让秦怀远眼中精光连连的见解。

但渐渐地,随着问题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刁钻,她感觉自己的大脑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计算机,CPU都快烧了。

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喉咙也因为不停说话而开始发干发紧。

那位之前给她倒过水的年轻研究员,似乎看出了她的窘境,又默默起身,给她续了一杯温水。

林听淮投去感激的一瞥,也顾不得太多,接过杯子小口快速喝了几下,润了润喉咙,立刻又投入到下一轮轰炸中。

她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前世硕士毕业答辩的现场,台下坐着的不是一位教授,而是一群目光如炬的评审,问题犀利,穷追不舍。

不同的是,前世的她准备充分,而今生,这完全是临场发挥,考验的是她知识库的深度、广度以及临场应变能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