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士大夫,杀杀更健康
“御史台在集成初年,曾经有过短暂的反复,但如今早就是蔡京的党羽遍地“”
“刑部和大理寺不用说了,蔡家的党羽上上下下,遍布其中,其他六部也差不多。
您看户部和礼部,不就是一个例子?
从尚书到下边的人,哪个不跟蔡家相关——————
还有开封府,开封府府尹王革,就是蔡太师的亲信啊————
这些部门里,唯一例外的大概就是皇城司,可皇城司在梁师成手里————”
徐知常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将朝中的势力分布,一一说给吴晔听。
他是道士,在这件事上,他的态度就是事不关己,吃吃瓜,看看热闹。
吴哗闻言沉默,他对蔡京权倾朝野这件事,终于有了个具象化的了解。
什么叫做架空皇权,蔡京从某种程度而言,已经事实上架空赵佶。
“所以这件事,从一开始就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
官家生气归生气,哄哄就是。
至于那些人,如果太师运作得力,说不定连官职都能保住。
就算陛下盛怒,不肯赦罪,这些人了不起也就是失了官身,或者贬在外地。
那些士大夫和咱们可不一样,咱们犯了错,很可能有牢狱之灾,性命之忧。
而人家,不但可以以官当罪,还能以钱赎罪。
搜刮的民脂民膏,居然能用来顶罪,这————”
徐知常说到此处,眼中多少有些羡慕的神色。
道士不管多受宠,享受多少荣华富贵,也改变不了道士这个阶级其实并不高的事实。
士大夫与君王公天下,说这句话的文彦博去世也不到三十年。
他这句千古名言,对于徐知常来说依然震撼。
吴哗不怀疑,别看徐知常现在十分得宠,可他终归还是羡慕那些士大夫的。
士子,从来都拥有比别人不同的特权,这是从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形成的惯例。
可是到了宋朝,这份特权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
作为以造反起家,对军人一直充满警戒心的宋太祖,选择了以文制武的策略,并且将文人的地位提高许多。
宋不杀士,就是一个最直观的证明。
倒不是说后世谣传那般,说太祖留下祖训和圣碑说不能杀士大夫。
而是整个宋朝,逐渐形成的政治惯例。
这政治惯例的形成,是北宋政府过度抬高了文人的地位造成,一开始也许没有这种说法。
但随着文人逐渐的宣传,也变成了一种默契。
可是这份默契,真的就是一种铁律,国本?
吴哗其实持有怀疑的态度,但吴哗敢相信,如果有人动了这个默契,一定会遭遇到极大的反弹。
而他希望的是,至少赵佶能够动一动这个惯例。
任何东西都逃不过一个物极必反四个字。
北宋重文,所以造就了北宋的政治生态稳定,政风开放,科技繁荣等等优点,但经过百年的发展,重文的弊端也十分明显。
党争不说,军队战力差不说。
就是因为官员一般拥有了“免死金牌”,所以贪腐问题基本没有解决的可能。
你就算掏空国库,最后也不过是一个贬官的下场,这对于朝廷而言,就是威慑不足。
其实走到政和年间这个关口,吴哗觉得有些惯例,至少要动一动了。
但历代宋朝的皇帝,早就对这种事形成路径依赖了,他们没有任何主观上的想法动一动这个规矩。
但赵佶可能成为这个例外。
反正这货底色就是昏君一个,昏君多背负一个骂名也无所谓。
在吴晔看来,士大夫阶层走到北宋这个关口,已经到了不整顿不行的时候了o
至少这个官场,有必要杀一批人。
作为一个王朝,不杀士的后果,就是官员只进不出,形成大量的冗馀,冗官现象也是成为拖垮北宋经济的原因之一。
靖康之难其实如果抛去民族屈辱的因素,其实就相当于对【宋】这个王朝做了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
金人杀了大量的官员,被宋减负之后,才有了南宋后来百年的繁荣。
可吴哗如今的目标,是为北宋续命,让靖康之难不要发生。
那盘踞在士大夫集团身上的毒瘤,只能用别的办法清除。
赵佶当个背锅侠其实不错,就怕他下不去手————
如果将这个问题丢给下一任皇帝,等到现实逼得北宋的皇帝不得不杀的程度,吴哗相信国家那时候也病入膏盲了。
不行,必须想个办法让他杀,不但要杀,还要有计划有质量的杀,杀死一批贪官。
北宋的财政才能更加健康。
吴哗看这次的机会就不错,只要赵佶能打破惯例。
杀了一批居养院的贪官,以后推进水利和疫苗推广的时候,估计还能再杀一批。
在吴哗看来,徽宗朝好人真的不多,哪怕就是蔡京,童贯的政敌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