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养院的出现,毫无疑问是一种先进的社会福利制度的试水,在后世所谓高福利社会的欧洲此时还处在黑暗蒙昧时代的时候,华夏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国家的力量,推行养老制度。
只可惜这种制度为何没有在封建社会坚持下来,最后只是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东西。
毫无疑问,是封建制度落后的管理机制,配不上这么先进的理念。
只可惜赵佶对这件事一无所知,也无法认知。
高俅总觉得自己最近是流年不利,做什么都倒楣。
先是被童贯当成推行政策的踏脚石,又被一个何蓟搞得十分闹心。
如今再次品尝祸从口出的滋味,老高是气不打一处来。
此时,他看见皇帝已经上车,吴哗却还在一边笑眯眯,赶紧走过去。
“先生,怎么办啊!
上次官家在那边已经气得半天说不出话,这次要是看到居养院的德行————”
“不行,必须阻止官家!”
高俅急得很热锅上的蚂蚁,却要去做点什么。
吴晔一把拉住高太尉的衣袖,笑语晏晏:“这居养院是大人在管?”
高俅闻言茫然摇头。
“那是大人叫陛下去的?”
“那自然不是?”
“那大人您心急什么————?”
吴哗的问题,问得高俅嘴巴张了张,却一时说不出话,他总觉得,让皇帝这般看下去,总会出大事的————
可是以他的水平,却还没真正明白其中的意义。
所谓盛世,不过是打着丰豫亨大为口号的蔡京等人,为宋徽宗编织的一个幻觉。
以道君皇帝自居的宋徽宗,也需要一个盛世来衬托他“道君皇帝”的身份。
可是吴哗却偏偏以一个“历劫”为借口,想让皇帝看到另外一种景象。
盛世下的阴影,是他的劫难,也是天下百姓的劫难。
在丰豫亨大的环境下,是艮岳的花石纲上残留的血迹,是一场场道教科仪掏空的国库,是方腊的起义,是————
就算没有这些,当朝廷的钱粮分拨出去,也会被各级经手官吏克扣、挪用。真正能用到贫民身上的钱粮所剩无几。
这是上位者的无能,也是制度的落后。
这些,是赵佶在皇宫里做梦,都梦不到的现实,让他见一见又何妨?
高俅为什么会慌?
不是因为这跟他有多少利益相关,居养院的体系,是户部和礼部负责的,如果非要追朔,可以追朔到如今权倾天下的蔡京身上。
这跟高俅,没有半毛钱。他为什么慌张。
说白了,是这些奸臣发现,皇帝越来越难掌控了————
吴哗给高俅一个安慰的神情,上了宋徽宗的马车。
高俅叹了一口气。
“反正也不关老子的事,蔡京有麻烦,与我何干?”
高俅和蔡京没有多少利益冲突,相反很多时候还能在一起谋算一些事,可是真正说是政治盟友也谈不上。
其实说白了,童贯和蔡京才是真正的政治盟友。
这次自己的童贯当踏脚石,他蔡京不也不发一言?
有吴哗提醒,一股戾气,从高俅心中升起,对呀,关他屁事?
不过他也是聪明人,知道居养院那边靠近不得。
“官家,下边的人来报,禁军那边有些事必须臣去处置,您看,要不臣先离开一会?”
宋徽宗正急于去巡查,对于高俅的暂时离开并不在意。
高俅得了皇帝的许可,乐得早早避开暴风眼。
对于居养院,宋徽宗还是十分期待的。
宋朝的社会养老,尤其是官办养老制度,并不起源于他,但真正将制度推行下去的,恰恰是笃信宗教的宋徽宗。
居养院一开始,是依托于佛教社区功能存在的福田院,后来官方将福田院收编之后,宋仁宗嘉佑年间最初在汴梁设立了东、西两处福田院,后来宋英宗时期又增加了南、北两院,形成了四院并立的格局。
赵佶上位之后,于崇宁年间推行“居养法”,下令各州府设立“居养院”,同时也把福田院并入居养院的系统内,这个制度真正推广,他居功至伟。
可以说,这也是这个昏君少有的,理想化的政策之一。
也是在见证过“真相”之后的宋徽宗,急于查找一些东西慰借自己的心灵。
这种社会福利机构,一般都在偏僻,地价便宜之地,居养院也同样如此。
马车沿着城墙走,城墙周边,也聚集着大量的无家可归的贫民。或者依靠城墙而搭建的大批棚户区。
宋徽宗看着十分不是滋味,一路沉默。
吴哗知他并非真慈悲,而是这些人的存在,是对他执政最大的讽刺。
不过皇帝心里还有一些希望,至少他为这样的现状做过一些事,比如居养院的制度,至少能救下一些贫苦大众吧?
“官家,到了!”
“按照您吩咐,不惊动别人,咱们只能在这下!”
负责赵佶安全的禁军在外边轻声告知皇帝,皇帝无声颔首。
他大概是微服次数最多的皇帝,对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