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扫元> 第278章 名士来投定人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8章 名士来投定人心(1 / 4)

平江城破之夜,星月无光,唯有城中冲天的火光与血色,成为这片繁华之地易主最残酷的注脚。

当坚固的城池被攻破,当秩序的枷锁暂时崩坏,人性深处潜藏的暴虐与贪婪,便如同挣脱牢笼的野兽,在黑暗与混乱中咆哮肆虐。

劫掠、放火、杀戮、奸淫……千年古城在胜利的欢呼与失败的哀嚎之外,更回荡着大量无辜者凄厉的哭喊。

施暴者的成分很复杂,既有城中本就存在的兵痞、无赖和借机报复的仇杀者,更有大量整训不足、纪律涣散的新附豪强武装和降兵。

甚至,其中还混杂了少量在红旗营急速扩编中混入,尚未被完全同化的新战兵。

但在红旗营治下,无论施暴者身披何种皮囊,触犯军纪者,其结局都一样。

随着各卫主力部队如同钢铁洪流般涌入城内,在迅速分割、清剿元军溃兵的同时,一支支执法队也如同最冷酷的猎犬,穿梭于火光冲天的街巷之间。

军令如山,刀锋无情。

当夜,便有八十三颗血淋淋的首级被斩下,传首全军后,又悬挂于刚刚经历血战的各座城门之上。

那些扭曲惊恐的面孔,无声地诉说着红旗营不容挑衅的军纪,也用这最直接、最血腥的方式,为石山接下来接收和治理这座巨城,做出了自己最后的“贡献”。

临近亥时三刻,平江城中的大规模抵抗终于彻底平息。

震耳欲聋的厮杀声、垂死者凄厉的惊叫、妇孺无助的哭泣,渐渐被一种更为压抑的寂静所取代。

唯有少数建筑馀火发出的噼啪声、红旗营将士巡逻时整齐而沉重的脚步声,以及敲着铜锣、高声宣读安民告示的洪亮嗓音,在空旷的街巷间回荡。

这一切,仿佛都在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与新时代充满不确定性的开端。

初步的战果统计,在翌日清晨时呈递到了石山的案头:

元军“义兵”元帅吴必达、平江路判官李稷亡于乱军之中;江浙行省中丞,此战元军最高统帅蛮子海牙,在试图突围时被擒;

平江路达鲁花赤昂吉儿、总管高履等文武官员二十馀人,见大势已去,选择了投降;此外,还有近二万三千名元军官兵成了俘虏。

城中各处官仓、府库内存放的海量粮秣、军械、钱帛等物资,堆积如山,数量之巨,短时间内难以清点完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城头攻防战异常惨烈,但相对于总数近四万的守军,其直接战损比率其实并不算高。破城后的追击清剿,也因城池规模太大、街巷复杂而未竟全功。

显然,有大量溃兵如同水滴渗入沙地,逃入了民宅、寺庙、废弃院落等各个角落藏匿起来。

为防止夜间入室搜查引发更大恐慌和冲突,石山严令各卫暂不进行拉网式搜捕。

他在第一时间颁布的安民告示中明确宣布“限期上缴兵器,违者严惩不贷”,这些散兵游勇本就在攻城战中被杀破了胆,失去了组织,已经成不了气候。

大部分人在见识红旗营已经牢固控制城池后,会主动走出藏身处,上缴兵器求生路。

就算有极少数藏匿者不敢现身,待初步完成俘虏甄别,掌握了他们的准确信息后,再结合城中的里巷等基层组织,进行精准清理,这些漏网之鱼也难有遁形之处。

接收平江这样的超巨型城市,其复杂程度远超以往。

清点庞杂的库存物资、甄别留用有能力且愿意合作的降官、转化整编数量庞大的战俘、安抚惊魂未定的士绅百姓、恢复基本的社会秩序与经济活力等等,千头万绪,每一项都极为棘手。

即便红旗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接收经验,面对平江城,也必须慎之又慎。

石山深知此地的重要性,计划战后亲自坐镇于此,强力推进对平江路的消化与集成。

经此一役,浙北元军遭受重创,短期内再也无法集结起十万级别的大军,战略上已彻底转入守势。至少在红旗营兵锋攻入杭州路之前,双方难以再爆发大规模会战。

自渡江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作战和紧急整训状态的红旗营,终于获得了可以稍稍喘息的机会。

但石山清楚灭元大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彻底摧毁江浙行省元军的反扑能力,将这片富庶之地完全转化为稳固的战略后方之前,战争的齿轮绝不能停止转动。

平江城破的次日,石山便下令犒赏三军,酒肉分发至各营。将士们在享受胜利果实的同时,还必须立即展开战后总结,迅速上报有功将士名单,以便及时行赏,进一步提升士气。

在此战中献策立功的道衍和尚,再次明确表示不愿放弃僧籍,坚持要“以方外之身,修持济世度人之道”。

石山尊重此人的选择,并未勉强,而是授予其一个“行军参赞”的虚职,名分上将其纳入红旗营体系,实则带在自己身边,严加管教和培养。

道衍心思深沉,是块朴玉,也是一柄双刃剑,需得好生雕琢引导,不可让其走上歧路。

此战,也暴露出红旗营在急速扩张下的一些隐患。部分营、卫因整训时间不足,军纪教育和作风养成未能完全跟上,破城后的混乱,正是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