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扫元> 第276章 姚广孝计破平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6章 姚广孝计破平江(2 / 3)

到简洁的号令,并无寻常军营的喧哗,足见红旗营训练之素。

更让他心折的是石山作为统帅,并没有如元军将领那般直接征用舒适的云岩寺僧房,而是与麾下将士一样宿于营帐,仅因指挥需要,帐幕更为宽大而已。

帐内的陈设更是简洁至极,除了军事舆图、沙盘、文书案几外,几乎看不到任何奢华装饰,唯有浓烈的务实与肃杀之气。

二人分宾主落座,亲兵奉上粗茶。石山也不客套,直接切入正题,道:

“法师适才所言平江城防有薄弱之处,不知在何处?”

“就在娄门!”

道衍回答得异常干脆,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石山早知道平江城墙共有六门,其中娄门是水门,因连接娄江而得名。按理说,此城防前年八月份才完成重修,至今还没满两年时间,又是元廷盯着的重点工程,不应有明显的防御漏洞才对。

道衍敏锐地捕捉到了石山眼中的疑惑,不待对方发问,便主动解释道:

“元帅明鉴。当年负责督造平江城防工程的李帖木儿,为赶在其任期结束前竣工,以便将此政绩归于己身,对工期催逼得极紧。

修筑娄门段时,因急于求成,未能彻底排水清淤,夯实基底,导致门外水坝曾被激流冲垮。

事后,李帖木儿为赶进度,只是仓促重修了城门楼和水闸的可见部分,水面下的地基,则直接沿用了旧城的基脚条石。”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回忆之色,继续道:

“那些旧石基,历经水流侵蚀,尤其是宋末战乱时的破坏,有块条石已经松动,贫僧幼时顽劣,曾在枯水期下河摸过泥鳝,而知道此事。只因平日水位较深,且底层淤泥堆积,从岸上难以察觉。”

水门之所以叫水门,是因为有河流流经此处,不能以实木门关闭,只能铁栅封锁内外。

为防止敌军水性较好者从水底潜入,通常会铺设沉重的条石封堵。这些条石严丝合缝,即便在枯水期,若没有专门工具,也极难将其撬动。

而且,即便知道某块石板松动,在城头有守军日夜巡逻,水门有铁栅封锁的情况下,想要悄无声息地将其移开,再潜入城内,也是一件极难的任务。

常遇春本是满怀期待,听到这里,浓眉顿时拧紧,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失望之色,语气也带上了几分不耐:

“道衍师父,你这话说了等于没说!那条石沉在水底,本就死沉,又无处着力,城上还有元兵瞪大眼睛守着,难不成我们能当着他们的面,潜下水去,大张旗鼓地把石头搬开?这如何能成!”

道衍既然敢来献计,自不会让自己陷入有计难施的局面。

他其实并没有把话说全,娄门水下的旧石基,松动的其实不止一块,还有部分条石已然断裂破损。只要方法得当,小心操作,在水下悄然清理出一个小小的信道,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没有与常遇春争辩,只是从容起身,面向石山,目光坚定,请命道:

“元帅若信得过贫僧,便请拨付两条轻便小船,十馀名精通水性、胆大心细的壮士交由贫僧调遣。最多三个晚上,贫僧必能在娄门水下,为元帅掘出一条可供潜入城内的秘密信道!

若不能成,甘受军法处置!”

石山今日刚在云岩寺塔上,与常遇春定下“肃清外围、备足器械、寻隙探虚”的稳妥之策,其实并没有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奇袭破城上。

但用兵之道,正奇相合。

若能以较小代价打开缺口,自是求之不得。即便此计不成,主力部队打造器械、试探攻击、拔除外围据点的行动照常进行,并行不悖,也浪费不了多少时间和资源。

石山站起身,目光灼灼地看着道衍,道:

“明人面前不说暗话。法师如此倾力助我,石某感激。若此事果真能成,法师于我红旗营便是立下大功。却不知,法师是欲脱了这僧袍,投身军旅,博个马上封侯?

还是愿入我幕府,参赞政务,牧守一方?抑或是仍愿持锡杖,为我红旗营兴佛寺,掌教化?”

道衍自去年随先师在杭州妙行寺,亲眼目睹了徐宋红巾军旋起旋灭的整个过程,那颗渴望在时代浪潮中留下自己印记的心便被彻底点燃。

但他深知自己已经出家,若无大机缘,便只能在青灯古佛、晨钟暮鼓中苦修数十年,最终或能成为一代禅宗大德,但这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渴望的“扬名”。

想要最快速度地实现抱负,唯有趁此乱世追随一位真正的雄主,以其为平台,施展胸中抱负。

而放眼当今天下,能称得上雄主者,非眼前的石山元帅莫属。

道衍并不是一个好冲动的人,在此之前,他已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石山的传闻事迹,仔细琢磨过其心性行事,知道这比特帅务实高效,不喜虚言浮词。

他迎着石山审视的目光,坦然答道:

“贫僧虽是方外之人,却修持济世度人之道。此生别无所求,唯愿倾尽所学,辅佐明主,廓清寰宇,创不世基业。若能以此微末之功,附骥尾而名留青史,便是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