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扫元> 第274章 江东自古多才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4章 江东自古多才俊(2 / 3)

书院”山长。

石山自然不会允许地方大族长期拢断本该官府主导的文教事业,但他刚以强力手段拆分了史氏宗族,迁走不少史氏族人,此时正需怀柔安抚,不宜再咄咄逼人。

此番召见史湘,是为了处理另一个被羁押的史氏主脉内核人物——前昆山州知州史文彬。

史文彬进士及第,官声和能力皆不俗,在族中威望颇高,对史湘等有潜力的晚辈多有提携,据说二人有半师之谊。

史湘是个聪明人,在石山看似随意的询问中,明白了其中蕴含的深意,知道自己没有资格拒绝石山,主动表示愿意出面劝降史文彬。

石山微微颔首,他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昆山州城防虽然很差,经济地位却不差,史文彬能知昆山州事,能力自是不用说。

但石山招降此人并非爱才,也不是非收揽史文彬不可,而是借此释放愿意招降纳叛的政治信号。

只要史湘应下此事,无论史文彬降与不降,石山的目的都已经达到。

符葆则是丹徒县豪强的代表。去年,徐宋红巾军搅乱整个江南,此人便响应元廷号召,组织团练。

其麾下“符家军”有一定的战力,倚仗地利,惯于袭击起义军的粮道,曾与史舜安、张德等豪强武装联手,平定了攻入镇江的徐宋起义军残部,获得元廷授予的“义兵”千户官身。

待到石山率红旗营主力渡江,兵锋直指浙北时,庆童再次以高官厚禄驱使这些地方武装为元廷效力。

结果,这些豪强面对红旗营这等真正的精锐之师,便被打出了原形。

史舜安见机快,赶在红旗营正式攻城前主动请降,却被王宗道揪住屠杀义军俘虏之事不放,被强行拆散宗族,大半族人被迫迁徙外地;张德自恃勇武,负隅顽抗,被王弼麾下猛将邓友隆阵斩于乱军之中;

符葆则审时度势,在败局已定前果断投降,并交出了全部私兵,以此换取自己的身家性命。

石山深谙“恩威并施”之道,既然镇江本地的刺头已经被拔除,剩下的也被打服,自然该适当施恩,加以利用。

否则,若初期只有史氏旁支得到任用,假以时日,难保镇江不会再形成史氏一家独大的局面。

在行辕中,石山仔细考校了符葆的见识与才干,见其对本地情弊颇为了解,行事也知进退,便当场授予其红旗营指挥使之职。

此举既是对符葆本人的安抚,更是做给所有观望的镇江地方势力看,以进一步稳定本地人心。

李善并不是本地人,而是元廷委任的丹徒县尹。

此人在任数年,为政宽简,颇能抚民,在地方上口碑不错。城破被俘后,李善也以“忠臣不事二主”为由,拒绝向红旗营投降。

新任镇江知府王宗道认为此人政声尚可,杀之无益,便一直将其关押,等待石元帅亲自处置。

石山看着堂下虽经囚禁却仍努力保持仪容气度的李善,心中并无太多招揽的迫切。

在他的规划中,庐州路兴办的乡学、县学乃至合肥书院(由叶兑主持),以及羽林营中快速成长的少年们,正在系统性地为他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梯队。

待红旗营全取浙北,石山建国称王之后再开科取士,人才匮乏的局面将得到根本缓解。

因此,对于这些政声尚可但思想僵化的旧元官吏,他向来秉持着“可用,但不强求”的态度。

同史文彬一样,无论李善投降与否,石山只要该走的程序走到就行。

他温言询问了李善的境况,随后阐述了自己的抱负与当前天下大势,招揽之意自明。

李善被关押多日,其实内心早已经动摇。他深知即便石山放了他,元廷也未必会饶过他这失城之臣,此生仕途恐怕就此断绝。

数十年寒窗苦读,抱负未展,岂能甘心?

如今石元帅亲自给出台阶,他若再不识抬举,便是自绝于前程了。

于是,李善顺势下坡,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石山便顺水推舟,命其官复原职,仍任丹徒县令,协助王宗道治理地方。

在招揽这些地方人才的同时,石山也在不动声色地考察着王宗道外放后的表现。

虽然红旗营占据镇江时日尚短,但一路行来,可见丹徒、丹阳两县(金坛不顺路,没有亲至)市井秩序已大致恢复,商铺照常营业,百姓脸上也很少见到战乱后的惊惶。

这固然首要归功于红旗营的严格军纪,严禁扰民,但王宗道在安民、抚民、恢复本地社会秩序上的用心,也可见一斑。

石山心中暗许,只要这般状态能维持半年,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在红旗营治下生活更能得到保障,那么即便日后元军反扑回来,本地百姓也会自发配合红旗营,抵制这些不做人的“侵略军”。

战事紧急,石山自不能在镇江府久留,勉励王宗道等人再接再厉后,他便率军继续东进常州府。

常州府虽然体量远大于镇江,但因元廷战略放弃,庆童提前收缩兵力,导致红旗营东进时几乎未遇象样抵抗,可谓传檄而定。对此地的安抚工作,相对而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