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扫元> 第271章 厉兵秣马将大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1章 厉兵秣马将大战(1 / 5)

第271章 厉兵秣马将大战

石山最早经营的淮西腹地,多山多水,城池选址基本遵循“依山傍水”原则。

一“路”之内,总有两三座坚城如铁锁般扼守要冲,控扼水陆信道,只需屯以重兵,便能叫来犯之敌寸步难行,将广阔的腹地护得严严实实。

但在此刻红旗营兵锋所向的江浙行省东北面,景象却大不相同。

这里的行政划分更为零碎,每“路”只有寥寥数城,只能依托大运河、长江、太湖等交错水系,将数个路府连成一体,方能构建一个勉强完整的防御体系。

以常州路为例,辖有三城四县(路治晋陵、武进两个倚郭县),境内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其安危全然系于外围的应天府、镇江路、江阴州与平江路四地能否守住关隘,自身战略价值低微。

常州路路治本是一座巨城、坚城,城墙周长达三十二里,但城堞、女墙等防御设施早在数十年前蒙元铁骑踏破南宋时便已损毁殆尽。

因修复工程浩大,且自身战略价值较小,投入与产出实在不成正比,元廷索性弃之不顾。时人谈及常州治所城防,常带着几分戏谑与无奈,称之为“纸糊的城”。

宜兴州的情况更为不堪,城墙只剩下夯土墙芯,高仅一丈二尺,周长不过一里九十步,撑着竹杆都能跳上城墙,站在墙头,城内景象一览无馀。

胡大海率部攻陷此城后,深感宜兴城防脆弱不堪,上书石山“宜兴城防形同虚设,若敌来犯,恐难以久持。末将恳请重筑此城,以为长久之计”。

无锡州的城防要稍好些,周长有二里十九步,墙高两丈一尺,但在动辄数万大军征伐的时代,也不过是稍费些功夫的靶子罢了。

实际上,早在红旗营东出镇江路之前,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庆童就已经意识到常州路必然守不住,果断撤走了大部分驻军,仅在无锡留下了两千人象征性地驻守。

至于常州和宜兴的防务,则被他“慷慨”地移交给了本地豪强,妄图借地方豪强之手迟滞红旗营兵锋,更希望红旗营与这些地头蛇大打出手,使红旗营即便战后也难稳定控制常州路。

但他的如意算盘,却是打错了对象。

在红旗营的刻意宣传下,江宁陈氏和镇江史氏的不同结局迅速传开,加之红旗营偏师疾进,已经攻下长江咽喉江阴州,直接威胁常州侧翼。

这些本就如墙头草般的地方宗族,面对如此明朗的局势,哪里还不知道该如何选边站队?

因此,当常遇春率领擎日左卫主力踏入常州路后,基本没有遇到象样的抵抗,各地豪强争相率领本部乡勇“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由此导致其部兵力竟在数日之内如滚雪球般膨胀了两万馀人,其中便包含了原本驻守常州路治的万馀乡勇。

除无锡州外,常州路几乎是传檄而定,兵不血刃。

但常遇春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立刻挥师东进,继续攻打更为富庶的平江路(后世苏州)。

他手底下这些才投靠的豪强武装打顺风仗或许还能壮壮声势,真要打硬仗,多半会一触即溃。

但若将其直接遣散,这些人散归乡里,又有人组织,无疑是在后方埋下了无数隐患;可若全部收编整训,则是沉重的后勤包袱。且将这么多人送往江宁也容易生变,须得慎重处理。

石山深知常遇春勇猛绝伦,是冲锋陷阵、摧城拔寨的利刃,乃至统帅大军也是把好手,但处理这等错综复杂的人事、民政等问题,确实非其所长。

因此,早在东征战略制定之初,他便已对此类情况做出了安排。

民政方面,石山下令改常州路为常州府,将宜兴、无锡两个散州降格为县,同时把路治原有的武进、晋陵两县合并为新的武进县(本就同处一城)。又将直隶州江阴降为县,一并划归常州府管辖。

这一系列举措,大刀阔斧地精简了原本迭床架屋的行政架构,政令传达的效率得以提升,也更契合红旗营当前行政人才不足的现状。

常州府虽然军事价值依旧不高(纳入江阴后稍有改善),但其人口总数却比应天府还要多出近一半!如此膏腴重地,石山绝不可能再交由本地豪强士绅自治,重蹈元廷失控的复辙。

人事调动随之展开。石山调滁州知州范常转任常州府知府,担起安抚地方、恢复民生的重担;擢升元帅府经历司经历夏茂为江阴县令,协助守军扼守长江门户;

原礼曹知事郭宗礼接任滁州知州,而出使方国珍立功的宣曹掾夏煜则填补礼曹知事的空缺

这一连串的人事任免,在红旗营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一些心思敏锐的文人谋士已然察觉,石元帅正在有意识地推行“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的文武官员轮岗制度。

此前工曹、商曹的主官便已调整,如今看来,这些并非个例,而将会逐步成为常态。

他们没猜错,在石山的计划中,只待时机合适,元帅府诸司曹主官和属僚都会逐步轮岗,不会出现某人长期主持某项事务十数年甚至几十年的情况——即便此人再精通此事。

红旗营事业初创,治政人才匮乏,问题还不是很大。但随着江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