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扫元> 第269章 神兵天降江阴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9章 神兵天降江阴陷(2 / 3)

县)的战役行动。

而在西线,行军总管毛贵在完成所部整训后,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接连攻下芜湖、繁昌两县,一举拿下整个太平路。

但他手中的兵力有限,在稳固太平路防线的同时,已无力再南下攻打宁国路。

战机难寻,毛贵因而上书石山,请求向西线增兵。

此前,因朱重八“私募兵员”案发,绣衣卫在全军范围内进行了一番清查,发现各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类似问题,尤以抚军卫为甚。

石山随即将抚军卫主力调至江宁,就近整顿。

加之捧月卫,以及正在编练的擎日右卫(卞元亨所部东海水师还处在筹建阶段,暂时不能折算战力)和各直属散营,此刻聚集在江宁城内的战兵已然接近四万人。

短期内,石山的手中其实并不是无兵可调。

但红旗营当前攻略的战略重点在应天府以东,便不宜随意改动,贸然在西线投入过多兵力。

同时,还必须警剔元军在结束荆湖战事后,可能会针对红旗营发起的东进报复。

石山必须时刻在手中留下足够的预备队,以应对不测。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这些人全部留在江宁城中,哪儿也不能去,而是要能在各个方向扛不住元军反扑前,予以有力支持。

石山的解决方案,是授予毛贵组建拔山右卫的编制。

一则可以增强西线的军事力量,二则正好用以消化日益增多的整编战俘。

毛贵自徐州大战时便被石山发掘重用,随后又带在身边悉心培养,期间屡立战功,忠勇可靠。

不过,仅凭毛贵现有的军功,直接擢升他为都指挥使,实际上略显不足。

石山此举,更多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量。

未来,若要将整个徐州红巾军系统彻底消化整编,仅给李喜喜一个擎日右卫显然不够,至少还需要为徐州红巾军再设立一个卫级编制。

芝麻李作为徐州红巾军旧主,不宜让他再直接统兵;彭二郎的能力与忠诚度都让石山不能放心;薛显勇则勇矣,性格缺陷却过于明显,非统帅之才。

反复权衡之下,沉稳且极善于学习总结,堪称文武全才的毛贵极具潜力,方是最合适的人选。

除了军事调整,石山也在政治上对西线进行布局。

他下令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任命年高德劭的当涂名士李习为知府,同时将政绩突出的原当涂县令汪广洋提升为太平府同知。

李知府已经八十二岁高龄,不宜操劳具体事务,太平府日常政务实际由汪广洋主持。

而李习在江南士林中声望卓着,用他装点门面,可有效安抚地方人心。提拔汪广洋,则是对其能力和忠诚的明确肯定。

这便是征战天下阶段的常态,机遇与风险并存。

只要跟对了明主,又忠诚与能力兼备,升迁之路便可畅通无阻。

当然,与之相伴的风险也绝非寻常。

太平府地处应天府西面门户,又与江北的庐州路隔江相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江南元军主力一旦解决了徐宋政权,再顺江东下,太平府便是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

届时,毛贵、汪广洋这一文一武,就必须依靠手中的有限力量,独立抵御强敌,至少要能坚守到石山派援军到来。

相对而言,东线虽然进军的压力更大,但兵力却要充裕得多。

镇江路治所丹徒县,南水关。

巨大的关门已被暴力撞开,扭曲变形的门板上破开一个骇人的大洞,关内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碎裂的木板和来不及清理的尸体,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血腥的混合气味。

远处的喊杀声已逐渐平息,只有零星的战斗还在角落进行。

战后,长江水师(为与筹建中的东海水师区分,原巢湖水师正式更为此名)第四镇镇抚使桑世杰踏着尚未凝固的血迹,快步登岸,寻到了正在指挥清扫战场的威武卫都指挥使王弼。

“王将军,这一仗,真他娘的费劲!”

桑世杰抹了一把溅在脸上的泥水,声音带着疲惫,也带着胜利后的兴奋。

战斗刚刚结束,他便急着来寻王弼,自然不是为了闲聊,当即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如今南北两道水关均已拿下,丹徒守军已成瓮中之鳖。俺们水师弟兄在水上使得上劲,这陆上攻打坚城,怕是帮不上太大忙了。

俺寻思着,在此处留下十条哨船,监控江面,以防万一。剩下的战船,俺得尽快带到江阴去,与徐将军会合。您看如何?”

军令司最初制定的东进作战计划,本是由威武卫担任先锋,攻取丹徒县打通大运河航线后,再汇合擎日卫,水陆并进,沿大运河与长江两条线路,攻打常州路和江阴州。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待到常遇春所部擎日左卫完成休整,进抵丹阳县时,王弼却因连绵梅雨和丹徒坚城、守军顽抗等因素迭加,未能如期破城。

丹徒作为江防重镇,城周十二里,墙高两丈六尺,更在城外大运河南北两段设有的两座水关,与丹徒主城互为犄角,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