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重启人生从带娃开始称霸> 第87章:一院烟火,几代温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7章:一院烟火,几代温情(2 / 5)

意换的桑皮纸,是从河北迁安买的老纸,纤维粗、韧性好,透光又挡风,冬天贴在窗户上,屋里的热气散不出去,还能看见外面的树影晃来晃去。

笑笑眼睛亮得像盛了星光:“是铃铃在讲故事吗?讲姥爷小时候赖床,铃铃叫他上学的事吗?”

“对呀。”

苏瑾瑜蹲下来,指了指院心那棵需两人合抱的老槐树&bp;——

这是北京常见的国槐,树的胸径有&bp;80&bp;厘米,是东四胡同里树龄最长的国槐之一,枝桠能遮大半个院子,夏天坐在树下乘凉,连风扇都不用开。

树皮上还留着几道浅浅的刻痕:

“这树是你太太爷爷苏明远&bp;1927&bp;年种的,算下来比你姥姥岁数都大。

你看这刻痕,最上面那道离地面&bp;1.2&bp;米,是你姥爷&bp;10&bp;岁时量身高刻的,1955&bp;年那会儿,胡同里刚通上自来水,太姥爷还特意用井水浇了树,说‘让树跟姥爷一起长’;

中间那道&bp;0.8&bp;米,是你小姑奶奶5&bp;岁时踮着脚划的,1968&bp;年的夏天,她拿了根小石子,蹲在树下刻了半天,结果刻歪了,还哭了半天,太姥姥哄着给她买了根橘子味的冰棍才好;

最下面这道&bp;0.5&bp;米,是去年小舅舅特意给你留的记号,就等你回来比身高。”

笑笑立刻把小皮鞋贴在石板的浅凹里&bp;——

那是几代人踩出来的鞋印窝,深的是姥爷年轻时穿的&bp;42&bp;码军靴印,1945年姥爷去部队当兵时穿的,回来后总爱在院子里溜达;

浅的是妈妈少女时穿的&bp;36&bp;码布鞋印,是姥姥给她做的千层底,鞋底纳了密密麻麻的针脚;

还有太姥姥的小脚鞋印浅浅嵌在边儿上,是民国时期的&bp;“三寸金莲”&bp;鞋,现在只能在博物馆里看见了。

笑笑惊喜地拍手:“哇!我的鞋印和姥爷的印子叠在一起啦!就像我跟姥爷手拉手一样!”

晨光里的早餐:温牛奶与水晶虾饺

早饭摆在西厢房的八仙桌上,桌子是民国时期的老红木家具,用的是东南亚进口的酸枝木,木质坚硬,纹理清晰,太姥爷当年花了三个月工资才从旧货市场淘来的。

桌面还留着太姥爷当年用毛笔写的&bp;“食不言”&bp;三个字,墨色是用徽墨磨的,八十多年了还没褪色,只是边缘被碗碟磨得有些浅。

桌腿垫着秦淑慧缝的蓝布垫&bp;——&bp;布垫用的是她嫁过来时的陪嫁布料,靛蓝色的粗布是河北高阳产的,

当年高阳是北方的纺织重镇,这种粗布结实耐洗,上面绣着缠枝莲,是姥姥自己绣的,洗了几十年还是鲜亮,针脚都没松。

“垫上布垫,免得桌腿磨坏青石板,这石板可是你太姥爷的心血。”&bp;秦淑慧一边摆碗筷一边说。

秦淑慧端着温好的牛奶过来,手背先贴了贴奶瓶,又把奶瓶贴在自己脸颊上试了试:

“40&bp;度刚好,姥姥尝过啦,不烫舌头。

这奶是你大舅妈早上从牛街订的鲜牛奶,牧场就在大兴区的生态牧场,那边养的都是荷斯坦奶牛,每头每天能产&bp;25&bp;公斤奶,比普通奶牛高&bp;10&bp;公斤呢。”

她给笑笑插好吸管,接着说:

“牧场凌晨&bp;3&bp;点就用机械化挤奶机挤奶,挤完直接装瓶,用冷藏车运过来,温度一直保持在&bp;4&bp;度,6&bp;点就送到胡同口的订奶点&bp;——

那订奶点从&bp;1980&bp;年就有了,现在还保持着人工登记的习惯,你大舅妈每天早上&bp;5&bp;点半就去取,就怕晚了被别人领走,这鲜牛奶保质期只有&bp;3&bp;天,比超市里&bp;6&bp;个月保质期的常温奶鲜多了,里面没加复原乳,纯纯的生牛乳。”

笑笑吸了口,奶香味裹着淡淡的青草味,比幼儿园里加了复原乳的牛奶浓多了,嘴角还沾了点奶渍。

“姥姥,比幼儿园的牛奶香!幼儿园的牛奶像兑水了!”

“那是,咱们的奶没加添加剂。”

秦淑慧笑着帮她擦了擦嘴,又夹了个水晶虾饺到她碟子里。

虾饺皮薄得能看见里面粉白的虾仁,透过皮还能看见虾仁上的纹路,边缘捏着&bp;12&bp;道褶,是姥姥跟着胡同里的张奶奶学的,说&bp;“12&bp;道褶的虾饺才正宗”。

“快尝尝虾饺,虾仁是凌晨从曹妃甸渔港运的&bp;——

曹妃甸是渤海湾最大的渔港,每天凌晨&bp;3&bp;点开港,两小时内就能运出&bp;50&bp;吨新鲜海鲜,你二舅妈托老陈挑的虾,老陈在海鲜市场干了三十年,专挑活蹦乱跳的‘渤海湾大对虾’。”

秦淑慧指着虾饺,“这种虾每只都有&bp;15&bp;厘米长,比笑笑的小手还长,一只虾能剥出两瓣肉,每年&bp;5-6&bp;月最肥,现在是养殖和野生结合,全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