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了点头:“行,你们先上,我观察。”
对抗开始后,王强和李刚举着模拟步枪,猫着腰往“****”的据点冲。刚到门口,就被里面的“****”用模拟弹击中——他们根本没观察门口的陷阱,也没注意掩护彼此的侧翼。小陈在后面警戒,看到队友“中弹”,慌得差点把枪掉在地上,根本没注意到侧面还有个“****”在摸过来。
第一局输得很惨。王强把战术板摔在地上,骂骂咧咧:“妈的,这模拟弹太灵敏了!”李刚也跟着抱怨:“小陈你怎么搞的,警戒都不会!”
小陈眼圈红了,想解释却不敢。雷杰走过去,捡起战术板,蹲下来画了条新的路线:“正面是开阔地,容易被伏击。应该分两路,一路从侧面的窗户突入,吸引注意力,另一路从后门绕过去,直击人质所在的房间。警戒的人要站在高处,覆盖整个战场的视野,而不是蹲在角落里。”
他一边画,一边解释:“你们刚才冲的时候,两个人靠得太近,没有形成交叉火力,一旦前面的人被击中,后面的人也会暴露。还有,进门的时候要先观察门轴的方向,判断里面的人可能的位置,这些都是基础的战术细节。”
王强看着战术板上的路线,又看了看雷杰,眼神里有惊讶,也有不服气:“你这是部队的战术,地方上不一样,没那么多讲究。”
“战术的核心是一样的——用最小的代价达成目标。”雷杰站起身,拍了拍战术板上的灰,“不管是部队还是地方,只要是实战,细节就能决定生死。”
第二局,王强不情愿地按照雷杰的路线来。这一次,他们顺利突破了封锁,还“击毙”了两个“****”,成功解救人质。结束后,王强看着雷杰,脸色复杂,想说什么却没说出口。李刚也没再抱怨,只是默默地收拾着装备。
这种沉闷的、带着点试探和隔阂的日子,持续了三天。雷杰依旧沉默地观察,默默地完成训练,不主动争什么,却在每一个细节里展现着专业——五公里越野时,他会悄悄提醒体力不支的队员调整呼吸;法律学习时,他会把重点条文整理成笔记,放在桌上供大家参考;战术训练时,他会指出队员们的动作漏洞,却从不抢功。
直到周四下午,一阵尖锐刺耳的警报声,打破了这份沉闷。
当时队员们刚结束小组对抗,正在训练场边的休息区补水。小陈拧开矿泉水瓶,刚喝了一口,就听到值班室方向传来“呜——呜——”的警报声——不是平时训练用的哨音,是紧急出警的红色警铃,声音尖锐得让人头皮发麻。
“怎么回事?”王强放下水瓶,皱着眉头看向值班室。李刚也站了起来,脸上的轻松瞬间消失。雷杰的身体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绷紧,他放下手里的毛巾,目光迅速扫向值班室的方向,手指无意识地摸向腰间——那里现在还没有配枪,但多年的特战本能让他习惯性地寻找武器。
“集合!”刘猛的声音如同炸雷般响起。他从办公楼里冲出来,手里拿着战术头盔,脸色铁青,“紧急出警!解放路农商银行,持刀劫持人质!所有人立即去装备库领装备!动作快!”
队员们瞬间弹起,刚才还松散的队伍,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小陈跑得太急,差点绊倒,雷杰伸手扶了他一把,低声说:“别慌,先检查装备。”
装备库在训练场旁边的平房里,推开铁门,一股金属和皮革的气味扑面而来。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防弹背心、战术头盔、通讯耳麦,还有一排排的***手枪和备用弹匣。雷杰走到自己的装备柜前,动作熟练地穿上防弹背心——先扣好内侧的魔术贴,再拉紧肩带和腰封,确保背心贴合身体,既不会影响动作,又能起到保护作用。他拿起战术头盔,调整好里面的衬垫,确保通讯耳麦能清晰地传来声音。
领枪时,装备管理员递给他一把***手枪和两个备用弹匣:“雷队,需要长枪吗?有95式自动步枪和***。”
雷杰摇了摇头:“不用。银行空间小,近距离作战,手枪更灵活,不容易误伤群众。”他接过手枪,熟练地检查了弹匣——子弹填满,没有卡壳的可能。然后拉动套筒,上膛,再轻轻扣动扳机,感受扳机的力度。最后,他把枪插进战术腰封的枪套里,确保拔枪时顺畅无阻。
小陈站在旁边,看着雷杰一系列动作,眼睛都看直了——雷杰的动作不快,却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到位,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沉稳。他自己穿防弹背心时,差点把肩带扣错,还是雷杰帮他调整好的。
“别紧张,记住训练时的动作。”雷杰拍了拍小陈的肩膀,“到了现场,听指挥,注意观察周围环境。”
小陈用力点头,握紧了手里的模拟训练枪——现在还没到实战阶段,队员们带的都是训练用枪,只有到达现场后,根据情况才会换实弹。
三辆特警巡逻车停在装备库门口,车顶的警灯已经亮起,红色和蓝色的灯光交替闪烁,映在队员们的脸上,显得格外严肃。刘猛坐在头车的副驾驶,手里拿着车载电台,正在和指挥中心联系。雷杰和小陈、王强、李刚坐在第二辆车上,车内一片寂静,只有引擎的轰鸣声和电台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指令。
“……指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