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蓝鸮之恋> 第18章 蓝鸮幽灵、句町国与白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章 蓝鸮幽灵、句町国与白晶(2 / 4)

事缠身,事无大小,皆需亲力亲为,前期筹备工作繁杂琐碎,多不胜数,乃至未来王妃戴惊鸿亦被“征召”以助一臂之力,足见其忙碌之甚。

面对如此紧张的局面,人手短缺的问题愈发凸显出来。因此,庄逍等人的到来,无疑给教育大臣带来了一丝曙光,他们急需这些生力军的加入,以缓解燃眉之急。

而海来阿木此时却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回去操劳开国大典的筹备事宜。他不仅要负责御史台的日常工作,确保朝廷的公正与清明,还要兼任新夏朝开国大典筹备小组的秘书长,统筹规划这场历史性盛会的每一个细节。

身为秘书长,海来阿木肩负着与各方协调沟通之重任,以确保大典筹备工作之顺利推进。其需与礼部官员共商仪式流程、与户部官员研讨场地布置、与吏部官员确定宾客名单等诸事。每一环节皆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可能影响整个大典之成功举办。

幸而,他携回一得力之助手,前巨子墨尘。

吕端阳将随众人一同前往北典城担任史官一职,协助太常宗政明月整理羌人史诗的前期资料。其母黄峥心有惴惴,言道此子自幼未尝离吕家村半步,而今远赴他乡,恐难自顾。然其父吕海洲却颇为放心,认为小儿亦应如长子般出外历练,好男儿志存高远,如此方能有所成就。

吕洞宾提及将与弟弟一同前往贺兰山,他须返回北武当山庙遴选一位道长接任主持之位,而后再折返哀牢山全力筹建太极道观。黄母闻此,心中终是安稳不少,有兄长相伴些许时日,弟弟便能自立了。

而吕海洲夫妇将陪同帝贺前往句町国取“白晶”。

在路上,经由吕海洲详细说明,帝贺才明白为何蓝晶是取白晶的信物了。

源于长江中游的濮人,因数战皆败而臣服于大禹,被归入羌人部落。其曾屯守北川之营盘山,后移师哀牢山,与吕氏一族等哀牢山人合力征服滇池流域诸部,终以百濮部落之名统御文山之地(主要区域在今文山州之广南县与西林县),并将所居牡宜之山更名为营盘山。

《汉书》有这样一段描述:“句町......其地为牂牁南境,与交趾、郁林两郡相接。”滇国和夜郎国是它的近邻,而今天的广南县就在它的腹地。

汉王朝对这些偏远地方的小国没有分到郡县里面去,而是对这些地方实行了一种“以故俗治”的政策:即归附汉朝的地方小国,可以沿袭旧俗和治理。这些小国享受县级待遇,相当于侯。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位于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在史籍记载中称为西南夷,与滇池流域的古滇国、主要分布在贵州境内的夜郎国、这两个强盛一时的古国都有着世代相传的贵族。)

《华阳国志》对句町国也有记载:“南中(云南)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汉时受封迄今”“(句町)其置自濮,王姓毋”。

由于曾隶属于羌人部落,羌鼓亦成为百濮部落的战鼓。后来,当他们独立建国时,仿照羌鼓制作了青铜铜鼓。铜鼓乃部族权力之象征。

夏朝末年,长公主夏云曦带领由原涂山氏部落族群组成的东路队伍,潜回会稽山寻找原百越族群,寻求支持。后因商人的穷追猛打,夏云曦率领百越族众,应小公主夏云梦之召,南迁曼尼普尔。途经文山地区时,将百濮部落一并带上,命其负责断后,阻击商人追兵,并沿途收容掉队的百越族人。

当他们行至哀牢山红河谷地的那片芭蕉树前,竟发现被砍倒的芭蕉树已萌生出些许新芽。向来不知砍倒的芭蕉树能如此迅速地倒抽芽的百越族众贵族们,料想前方队伍早已远去多时,遂决然放弃了对夏云曦所率青壮力量的追赶。毕竟,他们已连续十数日“奔逃”,实已无力前行。

此后,他们便在哀牢山的红河谷内(今新平哀牢山)安定下来。因部落中人腰间常系一条长长的彩色腰带,这个贵族部落遂有了一个雅致的名号——即今之“花腰傣”。花腰傣人自称为“傣雅洛”,意即“迁徙中的落伍者”。

花腰傣人与吕氏族群和李家村的李氏一族,以及百濮部落,起初是聚居一处的,依羌鼓仿制的青铜铜鼓,正是此联盟族群的标识。墨家村人是后来自无泪之城迁徙过来的。

自昆仑山上下来接应末代夏朝贵族遗老的西王母族战士,也曾在此短暂栖息,而后他们一路抵达泸沽湖,成为摩梭族;另一路则到了金川、丹巴一带,现今建立了东女国。亦即摩梭族与东女国的皇族同源同宗,都是从昆仑山上下来的西王母族,这也就是摩梭族圣女云朵也即梅红衣的元丹通红虫珀是取“赤晶”的缘由了。

据《水经注》记载,商周时期或更早,红河上游,有“濮人”居住。濮人,是哀牢山人的主要族群之一,源自海底龙族的百濮部落,上古时期居住在长江中游,曾为大禹效力,归置于羌人部落战队。

后来因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哀牢山腹地住不下了,百濮部落才陆续迁回文山地区,成为了“句町人”。现今或改名为壮族,以示区别于当地的傣族。

据考证,“句町”在古壮语中是部落联盟的意思。句町人延续了远古濮人用羽毛装饰的传统,不仅建立了与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