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我们没有选择。“
经过周密计划,一支精干的小分队组建完成。除了利剑队员,还有熟悉地形的当地向导。
“记住,“出发前,谢文渊交代,“我们的目标是粮食,不是杀敌。得手后立即撤离,不要恋战。“
他们借着夜色掩护,悄然出发。第一道封锁线是条公路,日军的巡逻车每隔半小时经过一次。
“等下一辆巡逻车过去后,我们有二十八分钟时间。“向导老马说。
果然,巡逻车准时出现。等它远去后,小分队迅速穿过公路,隐入对面的玉米地。
第二道封锁线是条河。日军在桥梁上设了岗哨,但他们早有准备——从上游一处隐蔽的浅滩涉水而过。
最危险的是第三道封锁线:平安县城外围的雷区和铁丝网。
“从这里开始,每一步都要小心。“老马指着前方,“鬼子在这里埋了各种地雷,还有带电的铁丝网。“
工兵出身的赵铁柱再次发挥关键作用。他像猎犬一样趴在地上,用自制的探雷针仔细探测。
“跳雷、绊雷、压发雷...鬼子真是下了血本。“他抹了把汗,“科长,需要时间。“
“抓紧。“
就在排雷工作进行时,远处突然传来狗吠声。
“不好!鬼子的巡逻犬!“
谢文渊当机立断:“改变计划,从下水道进城!“
平安县城的下水道系统相当完善,这是当初德国工程师设计的。在老马的带领下,他们找到了一处隐蔽的入口。
下水道里恶臭扑鼻,但相对安全。通过管道的回声,可以听见头顶日军巡逻兵的脚步声。
“粮库就在上面。“老马指着一个检修口,“但出口有守卫。“
谢文渊仔细观察后,想出一个妙计:“声东击西。“
他让两个队员在远处制造动静,吸引守卫注意。果然,大部分守卫都被引开,只剩下两个人。
“行动!“
利剑队员们如神兵天降,迅速解决了守卫。粮库里堆满了麻袋,全是上等的小米和大米。
“快!能搬多少搬多少!“
队员们迅速装运。但就在他们即将撤离时,警报响了!
“中计了!“谢文渊心中一沉,“这是陷阱!“
大批日军从四面八方涌来,将他们团团围住。为首的山本得意洋洋:
“谢文渊,这次你插翅难飞!“
绝境中,谢文渊反而冷静下来。他注意到粮库的屋顶是木结构,而且...
“同志们!往上爬!“
队员们虽然不解,但还是执行命令。当他们爬上粮堆顶部时,谢文渊点燃了早就准备好的火药引线。
“你要把粮食都炸了?“山本惊呼。
“宁可炸了,也不留给你们!“
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粮库屋顶被炸开一个大洞,木梁和瓦片纷纷落下。
“从屋顶走!“
趁着日军被爆炸惊呆的瞬间,队员们从屋顶的破洞鱼贯而出。等山本反应过来,他们已经消失在夜色中。
“追!“山本气急败坏。
但谢文渊早就安排了接应。在城外的一片树林里,预先埋伏的利剑队员用密集的火力阻挡了追兵。
当小分队带着部分抢出的粮食回到根据地时,朝阳刚刚升起。
“我们成功了!“队员们虽然疲惫,但难掩兴奋。
谢文渊却高兴不起来。虽然抢回了一些粮食,但大部分都毁于爆炸。而且,这次行动暴露了地下交通线,今后筹粮将更加困难。
“别自责。“林婉茹轻声安慰,“至少我们试过了。“
“不,“谢文渊望着远山,“我们还有最后一个办法。“
三天后,一个特殊的会议在司令部召开。谢文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用缴获的日军装备,与国民党控制区的商人交换粮食。
“这太冒险了!“有人反对,“那些商人唯利是图,很可能告密。“
“所以需要精心策划。“谢文渊胸有成竹,“我研究过,阎锡山的部队缺装备,特别是火炮。我们可以用缴获的日军火炮交换粮食。“
经过激烈讨论,计划获得批准。谢文渊再次带队出发,这次的目标是黄河对岸的国统区。
交易在一个小镇秘密进行。当商人看到崭新的九二式步兵炮时,眼睛都直了。
“谢长官,这些炮...你们从哪弄来的?“
“这个你不需要知道。“谢文渊冷冷道,“一万担粮食,换这两门炮。“
“成交!“
粮食很快装船。但在渡河返回时,他们遭遇了日军巡逻艇。
“准备战斗!“谢文渊下令。
黄河上的战斗异常惨烈。为了保护粮食,队员们拼死抵抗。最终,在付出五条生命的代价后,他们成功返回根据地。
当满载粮食的船队靠岸时,岸上响起了震天的欢呼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帮着搬运粮食。
“我们成功了...“谢文渊望着欢腾的人群,终于露出一丝笑容。
林婉茹来到他身边,递过一碗热水:“你做到了。“
“不,“谢文渊摇头,“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