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大学哪些事> 第31章:一张教案背后的民办大学图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一张教案背后的民办大学图景(3 / 6)

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系主任的理由是:“要是这些学生毕不了业,明年家长就不会送孩子来了。”这样的说法,虽然看似无奈,但实际上却是对教学质量的一种忽视和妥协。

这种“低标准毕业”的现象,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素养,更会导致教学质量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学校的声誉和口碑也将受到严重的损害。

据某教育评估机构的数据显示,民办高校学生的满意度已经连续三年低于公办院校&bp;20&bp;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低标准毕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让人们对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二)经费困局:学费撑起的&bp;“空中楼阁”

“涨学费是唯一的活路啊!”财务处长的这句话,仿佛是一道沉重的叹息,道出了整个行业的隐痛。

在过去的几年里,这所学校的学费一路飙升。从&bp;2020&bp;年的&bp;1.8&bp;万元/年,到&bp;2023&bp;年已经涨到了惊人的&bp;3.2&bp;万元/年,涨幅高达&bp;77%!这样的涨幅远远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给学生和家长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然而,即使学费不断上涨,学校的财务状况依然不容乐观。2023&bp;年,学校竟然出现了高达&bp;1000&bp;万元的资金缺口,这使得原本计划中的图书馆扩建工程不得不暂时搁置。

图书馆扩建工程对于学校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还能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但由于资金短缺,这个重要的项目只能被迫延期,实在令人惋惜。

这种&bp;“以学养学”&bp;的模式在民办高校中极为普遍。全国民办本科高校学费大多在&bp;1.5&bp;万&bp;-&bp;4&bp;万元之间,最高达&bp;14&bp;万元&bp;/&bp;年,但与公办高校相比仍显拮据,公办高校仅财政投入就不低于民办高校的学费收入。更严峻的是,高学费与低就业形成强烈反差:该校&bp;2023&bp;届毕业生平均起薪&bp;3800&bp;元,仅为公办同类院校的&bp;65%,不少家长直言&bp;“花冤枉钱”。

经费短缺直接冲击教学质量。鹿晓晓的管理实验室里,15&bp;台电脑有&bp;6&bp;台无法正常开机,“想做个数据分析实验都要排队”。而公办高校同类实验室早已实现一人一机,还配备专职实验员。这种差距导致民办高校陷入&bp;“生源差&bp;—&bp;经费少&bp;—&bp;质量低&bp;—&bp;生源更差”&bp;的死循环。

(三)治理乱象:家族化管理的隐形枷锁

经过三个月的时间,鹿晓晓终于对这所学校的“权力版图”有了清晰的了解。原来,校长的儿子负责后勤工作,儿媳则掌管着财务大权,甚至连食堂都是由他弟弟承包的。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民办高校中并非罕见,据某调查显示,有高达62%的民办高校存在“举办者一言堂”的现象,社会参与治理的渠道几乎完全被堵塞。

这种治理僵化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活力。鹿晓晓曾经提出开设“数字经济”选修课的建议,但却因为“增加课时成本”的理由被驳回。她还想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却被告知“不如多招几个学生来得实际”。

更让人担忧的是财务透明度的问题。这所学校从来没有公开过学费的使用明细,有教师甚至爆料称“部分学费被用于校长家族的房地产投资”。这样的情况让人对学校的财务管理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也让人对学生们所交的学费去向感到担忧。

考核机制的错位更显荒诞。学校将招生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占比高达&bp;40%,而科研成果占比不足&bp;10%。“教得再好不如招得多”,这种导向让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拉生源上,教学质量沦为&bp;“次要任务”。

三、社会认同:难以撕掉的&bp;“差等生”&bp;标签

(一)生源困境:被挑选后的&bp;“剩余者”

鹿晓晓的第一堂课就遭遇尴尬:点名时发现&bp;13&bp;名学生高考分数低于本科线,是通过&bp;“补录政策”&bp;进来的。“他们上课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布置的作业一半人不交。”&bp;她的无奈折射出民办高校的生源现状,2023年全国民办本科平均录取分数线较公办院校低&bp;81份,部分省份甚至出现&bp;“只要报名就录取”&bp;的情况。

生源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开展。她设计的案例分析课,因学生缺乏基础理论知识难以推进,不得不改为&bp;“划重点、背考点”&bp;的应试模式。“感觉自己不是大学老师,更像高中班主任。”&bp;这种教学降维让不少名校毕业的教师选择离职,进一步加剧师资危机。

更令人揪心的是学生的&bp;“自我否定”。一次班会中,有学生直言:“反正我们是三本,再努力也比不上公办的,混个毕业证就行。”&bp;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