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的初夏总带着几分潮湿,青娘的“青韵染坊”后院里,沈行舟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块打磨光滑的薄铁皮,反复摆弄着折叠染缸的接口部件。阳光透过院中的老槐树,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映得他鼻尖的汗珠格外晶莹——距离第一支流动染队出发只剩二十天,便携设备的改造却还卡在几个关键节点,他心里像压着块石头,连饭都吃不安稳。
“沈大哥,歇会儿再弄吧,这薄铁皮都快被你磨出花了。”青娘端着一碗冰镇绿豆汤走过来,放在旁边的石桌上,目光落在地上散落的零件上,“昨天测试时,折叠染缸的接口还是会漏燃料,迷你锅炉的火力也不太稳定,是不是哪里的设计需要调整?”
沈行舟直起身,接过绿豆汤一饮而尽,抹了把汗道:“问题就出在接口和炉膛上。折叠染缸用的薄铁皮虽轻便,但接口处的咬合不够紧密,染布时水压一大会漏;迷你锅炉的炉膛太小,无烟炭烧不透,火力时强时弱,染布的颜色就不均匀。”
这时,温景然也拿着一本《器物考》走了进来,书页上夹着几张泛黄的纸条,是他从书中摘录的便携工具改造案例。“我查了之前的典籍,发现前朝有匠人做过折叠水桶,用的是‘榫卯咬合+橡胶封边’的设计,咱们或许可以借鉴到染缸上,”他指着书中的插图,“还有迷你锅炉,书中提到‘双层炉膛+通风口’的结构能增强火力,咱们可以试试把锅炉的炉膛改成双层,底部加个可调节的通风口,这样就能控制火势大小了。”
沈行舟眼前一亮,拿起图纸在上面快速修改:“对!榫卯咬合能让铁皮接口更稳固,再用橡胶封边,肯定能解决漏水问题;双层炉膛能让无烟炭充分燃烧,通风口调节火力,染布的温度就能稳定下来。还有便携晾布架,之前用的竹制材料太脆,遇到大风容易断,咱们换成藤条编织的,既轻便又有韧性。”
三人当即分工:沈行舟负责修改图纸,联系铁匠铺定制榫卯接口和双层炉膛;青娘去苏州城的“胶坊”采购橡胶,挑选韧性好的藤条;温景然则核算改造后的成本,确保不会超出预算。
次日清晨,青娘便带着阿力去了城西的“老林胶坊”。胶坊老板林掌柜听说她要采购橡胶做染缸封边,皱着眉道:“青娘,你这需求有点特殊啊。橡胶多用来做鞋底、封酒坛,做染缸封边的话,得选耐酸碱的老胶,不然染布的染料会腐蚀橡胶,用不了几次就坏了。”
“那林掌柜有耐酸碱的老胶吗?”青娘急忙问。
“有是有,但数量不多,都是之前给药铺做药坛封边剩下的,”林掌柜转身从库房里拿出一卷黑色的橡胶,“这胶泡在醋里三个月都没事,用来做染缸封边肯定行,就是价格比普通橡胶贵三成。”
青娘接过橡胶,用指甲掐了掐,质地紧实有弹性,又闻了闻,没有刺鼻的异味,当即决定买下:“这卷我全要了,另外,我还需要一批韧性好的藤条,林掌柜知道哪里能买到吗?”
“东市的‘藤编铺’有最好的安南藤,泡水后柔韧度能翻倍,你去那里买准没错。”林掌柜笑着说。
青娘谢过林掌柜,又去东市买了足够的安南藤,回到染坊时,沈行舟正和铁匠们围着新打造的折叠染缸忙碌。新的染缸接口处采用了榫卯结构,每块铁皮的边缘都打磨得光滑平整,橡胶封边被嵌在接口的凹槽里,严丝合缝。
“青娘,你来得正好,咱们试试这染缸漏不漏水,”沈行舟让人往染缸里注满水,半小时过去,缸底和接口处没有一滴漏水,他兴奋地一拍大腿,“成了!这下染布时再也不用担心漏水了!”
接下来是迷你锅炉的改造。新的锅炉采用双层炉膛,外层用厚铜打造,内层用薄铜,中间留了一指宽的通风间隙,底部的通风口安了一个可旋转的挡板,转动挡板就能调节进风量。沈行舟点燃无烟炭,随着通风口逐渐打开,炉膛里的火苗越来越旺,半个时辰后,锅炉里的水便烧开了,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稳定在九十八度,正好达到染布所需的温度。
“太好了!火力稳定了,染出的布料颜色就能均匀一致,”青娘看着沸腾的水,脸上露出笑容,“还有便携染料箱,之前的抽屉没有分隔,不同颜色的染料容易混在一起,咱们在抽屉里加一层木质隔板,每个隔板上贴标签,写明染料颜色和配比,这样染工取用时也方便。”
沈行舟立刻让人找来薄木板,按照染料箱的尺寸制作隔板,阿巧则帮忙在隔板上贴标签,用朱砂笔工整地写下“靛蓝(染料:水=1:5)””等字样。温景然拿着账本,一边核对改造后的成本,一边说:“折叠染缸改造增加了二两银子,迷你锅炉增加了三两,染料箱加隔板花了五钱,橡胶和藤条花了一两五钱,总成本比最初预算多了六两五钱,但还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影响流动染坊的定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设备改造完成后,青年组织染工们进行了三次模拟演练。第一次演练时,阿力组装折叠染缸用了半个时辰,沈行舟看后,在染缸的接口处做了标记,标上“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