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深秋,金桂香飘满整条街巷。通商行会的大堂内,青娘正对着一份厚厚的账目皱眉——西洋订单的第二批货物刚交付,却有商户暗中举报,说行会在给南洋的货物里掺了次品云锦,用低价药材替代了苏木。
“简直是无稽之谈!”卢文轩气得拍案而起,“咱们行会的货物都是按标准生产的,每一批都经过检验,怎么可能掺次品?肯定是那些没抢到合作机会的商户故意造谣!”
青娘放下账目,语气平静:“谣言不能置之不理。若是传出去,不仅会影响南洋和西洋的生意,连皇家贡品的信誉都会受牵连。温大夫,你立刻去临时加工厂,重新检验待发往南洋的药膏;卢兄,你去苏州织坊,核对云锦的织造记录;我去泉州港,找到举报的商户,问清楚情况。”
三人立刻行动。温景然带着医徒赶到加工厂,将待发的药膏全部开箱,逐一检验药材成分与熬制时长。他取了一点药膏放在瓷碟里,用银针试探,又闻了闻气味,对医徒道:“这药膏的药材配比精准,熬制也到位,都是合格的。那些人说用低价药材替代苏木,纯粹是胡说八道。”他特意让人将检验过程记录下来,盖上药材铺的印章,作为凭证。
卢文轩在苏州织坊核对记录时,发现最近一批云锦的织造数量比订单多了十匹,周会长解释道:“这是我特意多织的,怕运输途中有损坏,留着备用。每一匹都经过三次检验,绝无次品。”卢文轩看着织工们正在织造的云锦,金线光泽鲜亮,纹样工整,当即让人将备用云锦和检验记录打包带回泉州。
青娘则在港口找到了举报的商户,对方是泉州本地的一个小布商,见行会生意红火,心生嫉妒,又听南京来的商人说“行会扩张太快,肯定会偷工减料”,便跟风举报。青娘没有斥责他,反而将他带到行会的仓库,让他亲眼查看货物检验流程:“你看,每一批云锦入库前,要经过织工、管事、会长三道检验;药膏则要温大夫亲自把关,不合格的直接销毁。我们能得皇家认可,靠的不是投机取巧,是诚信。”
布商看着堆积如山的合格货物和厚厚的检验记录,满脸愧疚:“是我糊涂,听信了谣言,还坏了你们的名声,我这就去官府撤掉举报,再在港口贴告示澄清。”
谣言虽已澄清,青娘却在行会的议事会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这样的谣言?我看,是咱们最近扩张太快,忽略了对品质的宣传,也让一些人觉得咱们‘店大欺客’。咱们最初成立联盟,是为了打破垄断,让大家都能靠诚信和手艺吃饭,现在生意做大了,这个初心不能丢。”
沈行舟刚从南洋回来,闻言点头:“青娘说得对。我在爪哇岛时,就发现有合作商户偷偷模仿咱们的药膏包装,却用劣质药材以次充好,若是咱们也这样,迟早会砸了招牌。我提议,在各个生产据点和中转站都设‘品质监督台’,让工人和商户都能监督,每一批货物都要附上检验凭证,谁出问题谁负责。”
温景然补充道:“我赞成。另外,咱们可以定期举办‘手艺交流大会’,邀请各地的织工、茶农和药商来泉州交流,把咱们的技艺和品质标准分享出去。一来能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二来也能让大家看到咱们坚守品质的决心。”
众人一致同意,很快就推行了这些举措。苏州织坊的“品质监督台”前,每天都有管事和工人轮流值守,每一匹云锦的检验结果都写在木牌上,一目了然;武夷山茶厂则将茶叶的采摘、炒制标准刻在石碑上,立在茶山上,茶农们按标准劳作,不合格的茶叶绝不采摘;南洋中转站的医馆里,温景然的医徒不仅给当地百姓看病,还教他们辨别药材好坏,让大家都知道行会药膏的品质。
手艺交流大会举办那日,泉州城热闹非凡。来自苏州的织工展示云锦织造技艺,武夷山茶农演示炒茶手法,温景然则现场讲解药膏熬制的关键步骤。不少商户看着精湛的技艺和严格的标准,纷纷感叹:“难怪通商行会能做得这么大,原来是真的把品质刻在骨子里了。”
大会结束后,不少商户主动提出要加入行会的品质联盟,承诺按行会的标准生产货物,青娘欣然同意:“咱们的联盟不是排他的,是开放的,只要大家坚守诚信和品质,都能加入。咱们一起把生意做好,也让更多人受益。”
就在这时,京城传来消息:皇后娘娘听闻行会举办手艺交流大会,又得知南洋医馆救治了不少百姓,特意赏赐了一批珍贵的药材,还让内务府下文,表彰行会“坚守初心,泽被四方”。
消息传到泉州,行会的伙计和合作商户们都备受鼓舞。温景然用皇后赏赐的药材,调配了一批高级药膏,一部分送往皇宫,一部分留在泉州的医馆,免费给贫苦百姓使用:“咱们赚了钱,不能忘了身边的人,这也是咱们初心的一部分。”
沈行舟则将赏赐的药材种子带到南洋中转站,在那里开辟了一块药田,让工人和当地百姓一起种植:“这样既能保证原料品质,又能让当地百姓多一份收入,一举两得。”
青娘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十分欣慰。她想起几年前,在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