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份留在山里,一份带到城里,作为试茶会的参照样。"
未时,周老把风险基金的账目整理好,贴在了墙上:
"各位,"周老说,"账目每月初五公示,接受大家监督。"
"好。"茶农们齐声应道。
同一时间,青娘把"城里试茶会物资清单"也整理好了:
"1 特级封样3份、一级封样3份、二级封样3份;
2 标准勺1把、标准样1套;
3 茶具1套(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4 质量标准示意图1张;
5 协议复印件10份;
6 茶路笔记1本;
7 宣传木牌1块;
8 雨布2张、麻绳2卷。"
她把清单交给沈行舟:"你负责打包,注意轻拿轻放。"
"好。"沈行舟接过,认真地把每一样东西分类装好。
申时,封装标识开始。沈行舟和赵老带着几个人,把初制茶按等级分装到统一的竹篮里,内衬油纸,外贴标识。标识上清楚地写着:
"南山茶农合作社直采
产地:南坡
海拔:780米
采摘日期:六月初十
等级:特级
净重:10斤
责任人:王婶"
每贴好一个,他们就在"封装清单"上打个勾。青娘在一旁检查,确保没有遗漏。
"青娘,"赵老忽然开口,"我们留守的人已经排好班了,我把联系方式也贴在墙上了。"
青娘走过去,看了看"留守排班表":
"六月十一:赵老、阿牛
六月十二:王婶、李伯
六月十三:赵老、王婶
……"
下面是每个人的联系方式和应急联系人。青娘满意地点头:"好。"
申时末,所有事项都完成了。青娘把"回程准备清单"上的每一项都打了勾:
"1 首批直采的初制茶封装与标识——已完成;
2 质量抽检与封样——已完成;
3 交付日志与验收单整理归档——已完成;
4 运输车辆与路线确认——已完成;
5 山路隐患排查与加固——已完成;
6 风险基金账目核对与公示——已完成;
7 城里试茶会物资清单确认——已完成;
8 留守人员排班与联系方式张贴——已完成。"
"各位,"青娘看着大家,"今天我们把'准备'做到了极致。准备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为了让明天少出意外。"
"青娘,"周老微笑,"你这一步走得很稳。"
"稳,才走得远。"青娘说。
傍晚,青娘把今天的"回程准备"情况记录在"茶路笔记"里:
"今日完成:
- 封装初制茶13批,其中特级3批、一级6批、二级4批;
- 质量抽检二次,剔选不合格1批,按实结算;
- 封样13份,留山6份,带城7份;
- 运输与路线确认完毕,山路隐患已排除;
- 风险基金账目公示;
- 试茶会物资打包完毕;
- 留守排班与联系方式张贴。
明日计划:
- 辰时出发,午时到城;
- 未时布置试茶会现场;
- 适时邀请媒体与茶客看样;
- 晚间复盘,准备次日试茶会。"
她合上笔记,抬头看见沈行舟正望着她,眼神里有掩饰不住的欣慰。
"你今天做得很好。"沈行舟说。
"我们做得很好。"青娘纠正,"准备,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夜深了,山里安静得只剩下虫鸣。青娘躺在木床上,却没有立刻睡着。她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今天的画面——清单上一个个打勾的项目、封样袋上的编号、墙上的排班表……每一个细节,都让她更加坚定。
"青娘,"她在心中默念,"记住今天。准备,是对明天的尊重。"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大壮就赶着马车来到了山脚。车厢里铺着雨布,两侧绑着麻绳。沈行舟和几个年轻人把封装好的初制茶一箱箱搬上马车,青娘则把封样和试茶会物资小心地放进一个特制的木匣里。
"路上小心。"周老站在一旁,叮嘱道。
"放心吧。"青娘点头,"我们会按时到城。山里的事,拜托您了。"
"有我们在。"周老说。
赵老、王婶、李伯和其他茶农都来送行。他们站在路边,挥手告别。
"青娘,到了城里,别忘了给我们写信。"王婶喊道。
"一定。"青娘微笑,"你们也要按标准来,别偷懒。"
"放心吧。"赵老大声说,"说清楚,做得到。"
马车启动。车轮压在碎石路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青娘坐在车厢里,手捧着那个特制的木匣。沈行舟坐在她旁边,不时回头望一眼渐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