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青石村,寒风裹着雪粒子呼啸而过,草木染文化园的育苗棚里却暖意融融。青娘穿着厚厚的棉袄,正俯身观察一盆“波斯红”花的幼苗——这是去年从波斯带回的红花种子,经过三个多月的培育,终于长出了嫩绿的叶片。李茂拿着温度计,仔细记录着棚内的温度:“白天保持在十五度,晚上不低于八度,湿度控制在百分之六十,这样的条件最适合幼苗生长。”
青娘轻轻抚摸着叶片,眼里满是期待:“这‘波斯红’要是能在咱们这里扎根,以后染红色就不用再依赖江南的苏木了。你再准备几个育苗盆,咱们试试和本地的黄芩混种,说不定能培育出更耐旱的品种。”
育苗棚外,春桃正带着几个学徒整理今年的染料收成。晒场上,一排排“辽青”草、“枫红”草、“海蓝草”被整齐地码放在竹架上,在白雪的映衬下,像一道道色彩斑斓的绸带。春桃拿起一把晒干的“海蓝草”,对青娘说:“青娘师傅,今年的‘海蓝草’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三成,泉州的种植基地还扩建了两百亩,足够供应明年的订单了。”
青娘点点头,心里却有了新的想法:“光有产量还不够,咱们还要提升染料的附加值。你看这‘海蓝草’的叶片,晒干后可以做成香囊;秸秆可以粉碎后当肥料,实现循环利用。明天你带着学徒们试试,把这些副产品开发出来,说不定能成为新的收入来源。”
临近春节,染坊的订单越来越多。京城的瑞福绸缎庄要订购一批“金箔染”锦布,用于制作皇家的新年礼服;朝鲜的金允浩发来消息,想采购五百匹“深海蓝”布,用于济州岛“中国草木染体验馆”的展示;波斯的穆罕默德也来信,希望能进口一批“丝路红”布,参加明年的“波斯国际贸易展”。陈三柱忙着整理订单,笑着对青娘说:“现在咱们的草木染布真是供不应求,各地的商队都排着队来订货,咱们是不是该考虑扩大染坊的规模了?”
青娘却摇了摇头:“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关键是要保证品质。咱们可以在江南、西北再建两个分染坊,由联盟的理事负责管理,统一按照咱们的工艺标准生产,这样既能满足订单需求,又能保证布的质量。另外,你再联系一下内务府,问问他们要不要把‘草木染技艺’纳入皇家技艺传承项目,这样能让更多人重视这门手艺。”
春节过后,青娘带着春桃和林晓前往京城。内务府的总管见到她们,热情地接待了她们:“陛下对你们的草木染布非常满意,还特意让我转达,希望你们能在京城开设一家‘草木染体验馆’,让皇室宗亲和平民百姓都能了解这门手艺。”
青娘听了,心里非常高兴:“多谢陛下的厚爱!我们不仅要开体验馆,还要定期举办技艺培训班,免费教百姓染布技术,让草木染走进千家万户。”
在京城的半个月里,青娘一行人忙着选址、设计体验馆。最终,体验馆定在了琉璃厂附近的一条胡同里,占地面积两百多平方米,分为展示区、体验区、教学区三个部分。展示区里,将摆放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草木染布和染料植物标本;体验区里,游客可以亲手尝试染布、蜡封等简单的技艺;教学区则用于举办培训班,由联盟的老匠人授课。
三月初,京城“草木染体验馆”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内务府总管亲自前来剪彩,京城的官员、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纷纷前来参观。在体验区,一位老妇人正跟着春桃学习染手帕,她笑着说:“活了一辈子,还是第一次自己染布,这颜色真好看,比买的还舒心。”林晓则在展示区介绍她设计的“草木染现代时装”,不少年轻姑娘围着她,询问在哪里能买到这样的衣服。
青娘看着热闹的场面,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体验馆的开业,不仅是草木染推广的新起点,更是让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一步。离开京城前,她特意去了一趟国子监,与那里的学究们探讨如何将草木染纳入科举考试的“工艺策论”中——她希望能让更多读书人关注传统手艺,为草木染的传承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回到青石村时,已是春分。泉州的“海蓝草”种植基地传来好消息,新培育的“耐盐海蓝草”不仅能在盐碱地生长,还能净化海水,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青娘决定在全国推广这种新品种,帮助更多沿海地区的村民通过种植染料脱贫致富。
四月中旬,“丝路草木染联盟”第一次理事会在青石村召开。来自中国、波斯、朝鲜、日本、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讨论联盟的发展规划。青娘提出了“三个共享”计划:一是共享染料资源,建立跨国染料调配库;二是共享技艺成果,定期举办跨国培训班;三是共享市场渠道,联合开拓国际市场。
波斯的穆罕默德第一个表示支持:“这个计划太好了!我们波斯有丰富的红花资源,可以供应给各国;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学习中国的‘绞缬’技术,提升我们的染布水平。”朝鲜的金允浩也补充道:“我们可以在济州岛建立‘丝路草木染培训中心’,为各国培养染匠人才,促进技艺交流。”
会议结束后,青娘带着各国代表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