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还会故意找咱们的麻烦,耽误去雾灵山的时间。”
陈三柱觉得青娘说得有道理,点点头:“还是你想得周到。咱们不理他,等咱们挖了黄芩,染出黄布,赚了钱,让他羡慕去。”
回到家,青娘把陈三柱带来的干粮和自己准备的馒头、咸菜放在一起,装在一个大布包里,又把王阿婆给的野花椒和干辣椒放进去,然后把砍刀和绳索放在竹篓里,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后天出发了。
当天晚上,青娘正坐在灯下缝补衣服,忽然听见院门外传来敲门声。她以为是王阿婆又来送东西,打开门一看,却是张婶和村里的几个妇人,她们手里都提着竹篮,里面装着些鸡蛋、蔬菜和干粮。
“青娘,我们听说你后天要去雾灵山挖黄芩,那山远得很,我们给你带了些东西,路上吃。”张婶说着,把竹篮递过去,“这是我家鸡刚下的鸡蛋,你带着,煮着吃有营养。还有,这是我腌的咸菜,配馒头吃正好。”
另一个妇人也把竹篮递过来:“青娘,这是我婆婆烙的玉米饼,耐饿,你带着。你帮我们染布,收费又低,布又好,我们也没什么能帮你的,就给你带些吃的,希望你能平安回来。”
青娘看着眼前的妇人,心里满是感动。她没想到,自己只是帮村民染布,给他们让利,他们却这么惦记自己。她连忙说:“谢谢各位嫂子,你们太客气了,这些东西我不能收,你们留着自己吃吧。”
“你必须收下!”张婶把竹篮往她怀里塞,“你要是不收,就是嫌我们的东西不好。我们知道你去雾灵山危险,帮不上别的忙,只能给你带些吃的,你就收下吧。”
其他妇人也纷纷劝她,青娘实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暗暗记下这份情。她对妇人们说:“谢谢你们,等我从雾灵山回来,就给你们每人染块新布,不收你们一分钱。”
妇人们听了,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又叮嘱了她几句路上小心,才各自回家了。青娘看着满桌的鸡蛋、蔬菜和干粮,心里暖暖的,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这么多村民支持她,她一定能克服困难,把黄芩挖回来,染出最好看的黄布。
第三天一早,天还没亮,青娘就起床了。她煮了些鸡蛋和馒头,跟陈三柱一起吃了早饭,然后背着布包,提着竹篓,往雾灵山出发。路上,陈三柱推着独轮车,青娘跟在旁边,两人有说有笑,一点都不觉得累。
走了大约两个时辰,天渐渐亮了,雾气也散了,远处的雾灵山渐渐清晰起来。山很高,山峰直插云霄,山上长满了树木,郁郁葱葱的。陈三柱指着山峰说:“青娘,看到那座最高的山峰了吗?黄芩就长在那座山峰下面的坡上,那里阳光足,土壤肥沃,黄芩长得又大又好。”
青娘点点头,加快了脚步。又走了一个时辰,终于到了雾灵山脚下。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溪边长满了野草和野花。陈三柱说:“咱们先在这里歇歇脚,喝点水,再上山。”
两人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拿出水壶喝水。青娘看着周围的景色,心里格外舒畅。这里的空气清新,鸟儿在树上唱歌,溪水潺潺流淌,像一首动听的歌。她忽然觉得,虽然路不好走,但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也值了。
休息了一会儿,两人开始上山。山路很陡,还长满了荆棘,陈三柱走在前面,用砍刀把荆棘砍断,为青娘开路。青娘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滑倒。走了大约半个时辰,终于到了陈三柱说的坡上,只见坡上长满了黄芩,绿油油的一片,黄芩的叶子呈披针形,开着淡紫色的小花,好看极了。
“太好了,这里的黄芩真多!”青娘高兴得跳了起来,连忙拿出小铲子,开始挖黄芩。黄芩的根很深,要小心地把周围的土挖松,才能把根完整地挖出来。陈三柱也拿出铲子,帮着一起挖。两人分工合作,一个挖,一个把挖出来的黄芩整理好,放进竹篓里。
太阳渐渐升高,天气也热了起来。青娘的额头上满是汗珠,衣服也被汗水浸湿了,但她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越挖越有劲。她看着竹篓里的黄芩越来越多,心里充满了希望——这些黄芩能染出很多黄布,能卖很多钱,能给王阿婆买治咳嗽的药,能给村民换更多的粮食。
一直挖到中午,两个竹篓都装满了黄芩。陈三柱说:“咱们先歇会儿,吃点干粮,下午再挖些,就能回去了。”
两人坐在树荫下,拿出干粮吃。青娘拿出王阿婆给的野花椒和干辣椒,跟陈三柱分享:“阿婆说,这野花椒和干辣椒能吓走野兽,咱们带着,要是遇到野兽,就扔过去。”
陈三柱接过花椒,闻了闻,笑着说:“阿婆想得真周到。有这些东西,再加上我的砍刀,就算遇到野兽,咱们也不怕。”
吃过干粮,两人又挖了一个时辰,把竹篓装得满满的,才准备下山。下山的路比上山更难走,陈三柱走在后面,扶着青娘,生怕她滑倒。走到半山腰时,忽然听见前面传来“嗷呜”一声,接着是树枝摇晃的声音。
“不好,有狼!”陈三柱脸色一变,连忙把青娘护在身后,拿出砍刀,警惕地看着前面。青娘也紧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