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鞭炮声在县城上空此起彼伏时,青娘染坊的灶屋里正飘着阵阵香气。杏花和春桃在炖着一锅腊肉炖白菜,秋月在包饺子,老周坐在一旁,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正给从青石村赶来的几个孩子讲故事。青娘则站在窗边,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心里满是暖意。
“青娘姐,饺子包好了,咱们下锅吧!”秋月端着一个装满饺子的竹筛走过来,饺子的形状各异,有的像月牙,有的像元宝,还有的被孩子们捏成了小动物的样子,显得格外可爱。
青娘点点头,接过竹筛,将饺子一个个放进沸腾的锅里。“今天是除夕,咱们都要多吃点,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她说着,又想起了远在青石村的王阿婆,“不知道阿婆现在在做什么,有没有吃上热腾腾的饺子。”
“放心吧,青娘姐,”杏花笑着说,“咱们昨天已经让村长把饺子和腊肉送到阿婆家里了,还有村里其他的孤寡老人,也都分到了年货,他们肯定能过个好年。”
饺子煮好后,大家围坐在桌前,一边吃着饺子,一边聊着天。老周喝了一口酒,感慨地说:“想当年,我刚认识丫头的时候,她还只是个在青石村染布换粮的小姑娘,没想到现在都成了县城有名的染坊掌柜,还带着这么多姑娘一起做事,真是不容易啊。”
青娘放下筷子,看着老周和姑娘们,认真地说:“我能有今天,全靠大家的支持。新的一年,我想给染坊定几条新规,让咱们的染坊做得更好,也让大家能多挣些钱,过上更好的日子。”
大家都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
“第一条,”青娘清了清嗓子,“以后染坊每个月都拿出一部分盈利,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送些生活物资,让他们能安稳度日。咱们染坊是靠青石村的乡亲们才发展起来的,不能忘了本。”
老周和姑娘们都点点头,纷纷表示赞同。
“第二条,”青娘继续说,“我想在染坊里办一个‘染布学堂’,教更多的姑娘们染布手艺。不管是青石村的,还是县城里的,只要愿意学,咱们都教。学会之后,愿意留在染坊的,就给她们开工钱;愿意自己开染坊的,咱们也会提供帮助。”
“太好了!”杏花兴奋地说,“我早就想教更多人染布了,这样不仅能让更多姑娘有谋生的本事,还能把咱们的草木染手艺传得更广。”
“第三条,”青娘笑着说,“咱们要和吴记货行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以后他们的染布订单,优先交给咱们染坊。同时,咱们还要开拓新的商路,和其他州府的货行建立联系,让咱们的染布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老周点点头:“我认识几个跑外的货商,等过了年,我就去联系他们,看看能不能给咱们的染布找些新销路。”
除夕夜就在这样温馨而充满希望的氛围中过去了。大年初一这天,青娘染坊的门口挂起了红灯笼,贴上了春联,显得格外喜庆。不少乡亲们都来给青娘拜年,有的还带来了家里做的年糕和点心,青娘也热情地招待大家,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过了元宵节,染坊就正式开工了。青娘按照年前定的新规,开始忙碌起来。她先是在染坊的院子里搭了一个简易的学堂,找来几块木板当桌子,又准备了一些染料和布料,供学员们练习。消息一传开,不仅青石村的姑娘们来了,县城里不少待字闺中的姑娘,甚至还有一些想学习染布手艺的妇人,都纷纷来报名。
青娘亲自授课,从识别草木、调配染料,到染布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都讲得十分详细。她还把阿爹的染布手记拿出来,让学员们互相传阅,学习里面的染布经验。学员们都学得很认真,有的甚至还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比如用不同的草木混合染色,尝试新的颜色。青娘很鼓励大家创新,还会和大家一起试验,不少新的颜色和染布方法,就是在这样的尝试中诞生的。
与此同时,老周也联系上了几个外地的货商。他们听说青娘染坊的布不仅颜色好看,还耐洗耐脏,有的甚至能驱虫御寒,都很感兴趣,纷纷表示要订购一批布回去试试。青娘也很重视这些新客户,亲自挑选了几匹最好的染布,作为样品寄给他们。没过多久,这些货商就传来了好消息,不仅下了大量的订单,还表示要和染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吴景明得知后,也很高兴。他亲自来到染坊,和青娘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还承诺会帮助染坊开拓新的商路。“青娘姑娘,”吴景明笑着说,“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有远见、有担当的掌柜。你不仅把染坊经营得很好,还不忘乡亲们,愿意教更多人染布手艺,这样的生意,肯定能长久地做下去。”
青娘笑着说:“吴掌柜过奖了。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做生意,不仅要赚钱,还要讲良心,讲情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春天。青娘染坊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订单不断,还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染布师傅。这些师傅有的留在了染坊,有的则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起了小染坊,还按照青娘的要求,坚持用天然草木染布,不偷工减料,不使用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