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何处是边塞(3 / 4)

记我们大宋还有南伐了。江南在南伐的时候也是边疆啊。”

苏洵自以为说了一个“江南即边疆”的很好笑的笑话。三章都认为苏洵这个笑话很冷,不过还是给了苏洵面子,敷衍地笑了几下。王安石继续黏黏糊糊:“佑三郎如果去了边塞,也定能迅速掌握边塞情况,成为一员良将!”

曹佑扯了扯嘴角,很努力地露出不那么僵硬的笑容。吴琼以为曹佑被自己丈夫的热情吓到了,扯了扯王安石的衣摆,让他别太激动。

王安石收到了妻子的提醒,十分艰难地松开了曹佑的袖口。曹佑等人上马车离开时,王安石还痴痴地望着马车的背影,看得吴琼笑得倒在王安石肩膀,身体直颤。

“谁之前还表现得不乐意交朋友?"吴琼促狭道。王安石护住快笑得摔倒的妻子,感慨道:“是我眼瘸。曹家真是家学渊源,代代出良将啊。”

可惜当今皇帝小心眼,不知道佑三郎什么时候才能去边疆。还好佑三郎年纪不大,等得起。

回去的路上,曹暾照旧在曹佑怀里盘了窝,准备睡觉。他发现曹佑没有配合他做窝,疑惑道:“小叔叔,你发什么呆?也累到了?”

小叔叔的心情好像不是很好的样子。难道被王安石的热情吓到了?不至于吧?王安石的热情和之前的章秦差不多。

“无事……嗯,有点累到了。“曹佑从前世的感情中抽离,微笑着护着曹暾睡觉。

章惇又成了曹暾的脚垫子。

下午暑气比早上出门的时候浓多了。曹佑轻轻地为曹暾打扇子,马车中的几人都安静下来,不吵着曹暾睡觉。

曹佑看着怀里小侄儿的睡颜,微微叹了口气。边疆……啊。他只知道在黄河以南,尤其是江南附近如何带兵打仗,是因为那就是他的边疆啊。

“怎么不在屋里休息?"狄青正在院内练刀,见幼子狄静扶着墙壁从屋里走了出来。

狄静板着脸道:“父亲,我的病已经好了,想多动动。”狄青将木刀丢回架子,拿起布巾擦了一下汗,才去将狄静抱起来道:“病去如抽丝,慢慢来,不急。还有,叫爹爹,称呼那么严肃干什么?读书读多了,都变成迂腐小书生了。”

狄静嘴唇动了动,压低声音道:“爹…爹。”狄青看着幼子泛红的耳朵,忍俊不禁。

叫声爹爹都能害羞?静儿还真是可爱。嘉善都没这么害羞。狄青三十来岁时,就回家探亲了一趟,多年无身孕的魏氏竟又得一胎,且是双胎。

狄青听闻此事已经回到边塞,心里不仅没有欢喜,还十分不安。妻子也年过三十,恐怕这一胎很危险了。他却在战场,不能回家照看妻儿。哪知道妻子这一胎生育得十分顺利,不仅自己恢复得极好,一双儿女竞都活了下来。后出生的妹妹身体很好,早出生的兄长病恹恹的,但也顺利活到了现在。

待儿女活过三岁后,狄青为儿女取名,录入族谱,小女儿名字也按照男子来取。

最小的女儿名为狄誠,小字嘉善,“嘉善"即“誠"的含义。病弱的兄长名为狄静。狄青担忧狄静的身体,为其取民间常用的小字“弃疾",希望狄静的身体能变健康。

狄畿说话走路都很早。狄静似乎因为体弱,显得比同龄人迟钝些,很不爱说话,常独自发呆,摔倒了也不哭不闹,仿佛痴傻。狄青不担心狄静比常人愚笨。他会努力攒家产,让狄静即使愚笨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他只担心狄静会早夭。

还好狄静初春那场重病痊愈后,精神好了许多。太医说好好养着,狄静长大的概率很大。

狄青已经回到京城,能一直陪伴家人,和妻子一同照顾儿女。一切都在转好。

魏氏见狄青一回来,幼子的身体便好了,便认为是狄青"镇”住了狄静的灵魂。她手一叉腰,指挥狄青亲自照顾狄静。狄青与家人聚少离多,第一次带孩子,很是有趣。狄静自病愈后,不仅精神更足,似乎也开悟了,变得很聪明,识文断字学得快极了。若不是狄青担忧狄静精力不济,他都要为狄静寻启蒙的名师了。狄青抱着狄静坐在石桌旁,为狄静读信。

欧阳修到达滁州后就向狄青写信。他听闻狄青已经回京任职,既担忧狄青被东京浮华所迷,又担忧狄青卷入朝堂争斗,便以友人的身份给狄青写信,提醒狄青要谨言慎行,保持警惕。

他还给狄青列了书单。狄青既然回到京城,便有时间读书了。以前狄青在边疆时被范仲淹教导《左氏春秋》,范仲淹夸赞狄青读书勤奋。现在狄青应该有更多的时间研读儒经和史书,用古人之事陶冶情操。狄青与欧阳修年龄相仿,但达者为先,他视欧阳修为师长,很重视欧阳修的来信。

狄青读欧阳修之信,只觉满纸文采斐然,口津生香,便为稚儿读信,当作启蒙教导。

狄静听着狄青读信,神色飘忽。

滁州啊。

欧阳文忠公知滁州,写下了一篇《醉翁亭记》他也曾任滁州知府,写下了《声声慢》和《木兰花慢》。此时,欧阳修知滁州,去的是大宋腹地。

彼时,他任滁州知府,滁州已经是大宋边塞重地。他任知府时,与金兵在滁州殊死拉锯,直至生病离开。

他那一生中,滁州被金兵攻陷过九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