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孝有三的观念。
属于薛定谔的儒。
雅妃淡淡一笑道:“什么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家是为什么而存在的。”
曹泽颇有些讶异的看着雅妃,没想到竟有这样的见识。
“殿下所言有理。”
雅妃美目微眨,“本宫那大侄子,下个月想要在百家讲坛举行一场百家学会,曹泽先生可愿意前往?”
曹泽一听,看来赵嘉那小子对他不死心啊。
“雅妃殿下亲自相邀,荣幸之至,自当前往。”
他对这样的聚会很感兴趣,可以说是扬名的好路子。
有机会得让倡后帮他多攒几个大会,好让他扬名。
不能总让他干,自己却只躺在纯清宫里享受。
雅妃见到曹泽应下,心情很好。
便和曹泽一边看雪女跳舞,一边闲谈。
而此刻,在千里之外的咸阳王宫里,吕不韦精神斗擞,
赢政笔直而坐,认真而又严肃道:“仲父,这半月以来,关于你编篡的《吕氏春秋》,寡人粗略翻阅一遍。”
“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可谓是奇书也。”
面对赢政的赞叹,吕不韦格外舒坦。
赢政道:“如今仲父可以详细说明,如何让我大秦拥有一统七国之名了么?”
“善,老臣正有此意,向大王献‘名”。”
吕不韦眼含笑意,心怀期待,改革秦国军制,是他插手秦国军权最重要的一步,需要得到赢政的支持。
吕不韦道:“大王过奖。”
“老臣之‘名’,简而言之,是为‘义兵”。”
吕不韦道:“非也。”
“老子曰,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自古以来,人争不休。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赢政微微颔首,“仲父细说。用义兵当如何?”
吕不韦道:“家无答杖,竖子则为非作列;国无刑罚,百姓则侵凌掠夺;天下无兵,诸候则攻战不已。”
“所以,用兵如用药,“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大秦以‘义兵”而伐不义之国,必将无所不胜矣!”
赢政抚掌道:“彩!”
“列国无兵,以致攻占不休。我大秦为当世之最强国,理应兴义兵。非为战也,而为止战也。”
“仲父准备如何施行“义兵”之论?”
吕不韦缓声道:“商君之首功论,需以改之。”
赢政皱眉道:“商君之法,乃我大秦强国之根基,岂能轻易改制,如此岂非弱我大秦乎?”
吕不韦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了一段数字。
“秦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秦惠文王后七年,韩、赵、魏、燕、齐师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武,斩首八万两千。”
“昭襄王四十七年,长平降秦,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赵人大丧。”
“以此一百一十年,共杀敌百六十万。”
“孝公时只杀一次,七千人;惠文王时杀五次,共杀二十九万七千人;秦武王杀一次,六万人;到昭襄王时,共杀十四次,杀一百二十五万三千人。”
“大王可知何故?”
赢政忍不住心惊,平日不觉如何,一桩桩一件件列下来,很难不让人触动。
“说!”
吕不韦道:“当年商君之法,固然让我大秦强盛,以至军民无不好战,闻战则喜。”
“然,百年而过。战事之间,军中士卒为争夺首级,而残杀袍泽。有甚者为增斩首之数,不惜杀良冒功,以致老弱妇人皆不放过。”
“如今山东六国仇我大秦,大王可有闻,六国之民宁赴东海而死,也不愿为秦民一事乎?”
“因此,臣以为,削首计功,可御敌,而不可伐地。秦所到之处,降则死,战则生,
秦国以此而败者无数。
“昔日保家卫国之动力,成为如今大秦一统七国之阻力。大王不可不察。”
赢政对此几无所闻,只知大秦兵锋强悍,却不知其中的残酷与隐患。
“仲父想如何以义兵改易商君之计首?”
吕不韦笑了笑,依旧没有正面回答,反而再论‘义兵”。
“今周室即灭,而天子已绝,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
“敦为义兵?”
“一日,一统天下,是为己任,此为大义。”
“二日,入敌之境,信与民期,此为信义。”
“因此,改易商君之计首授爵,先要改首功为义功。”
赢政道:“何为义功?”
吕亏韦道:“义,正当也,义功,则为正当之功劳。”
“不局限于削首为功,俘虏、策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