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李二读心我慌,高阳追夫泪狂> 第222 章 禄东赞这老小子果然有两把刷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2 章 禄东赞这老小子果然有两把刷子!(1 / 2)

翌日早朝,以禄东赞为首的各藩邦使者联名上书,由鸿胪寺卿当殿呈递。

那厚厚一叠宣纸上,密密麻麻签满了各国使者的名字,内容更是洋洋洒洒,引经据典。

从上古礼制说到天可汗仁德,最终核心意思只有一个——大唐回赠之礼,必须与往年一般丰厚,甚至还应有所增加,以彰天朝气度,维系宗藩情谊,一个子儿也不能少!

李世民看着那几乎是指着鼻子要求“必须给钱”的“请愿书”,先是愕然,随即一股荒谬感涌上心头,最后直接被气笑了。

他将奏书往御案上一拍,冷笑道“呵呵……好,好的很!真被那小子一语成谶!合着朕这大唐,在他们眼里,还真就成了予取予求的善堂了?!要起钱来,竟能如此理直气壮,真是岂有此理!”

他本就是马上得天下的雄主,吃软不吃硬,藩使们这般不服软反而集体施压的姿态,彻底点燃了他心中的怒火,脸色瞬间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下方百官见龙颜震怒,一个个噤若寒蝉,垂首沉默不语。

退朝后,李世民余怒未消,立刻下旨召见一众核心重臣。

片刻功夫,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马周、王珪等文臣,李勣、程咬金、尉迟恭、李道宗、段志玄、牛进达等武将,便齐聚甘露殿。

接着,李世民又特意让王德去宣李承乾、李泰、李恪三兄弟,以及事件的“始作俑者”——林平安前来。

两刻钟后,四人先后抵达。

林平安一进殿,就感受到那股不同寻常的低气压,再瞅瞅御座上二凤那黑如锅底的脸色,心里顿时跟明镜似的。

(嘿,看来“善财童子”的债主们集体上门逼宫了!效率挺高啊,禄东赞这老小子果然有两把刷子)

李世民嘴角一抽,强压下踹他几脚的冲动。

李世民的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最后落在自己三个儿子身上,心中一动,起了考较之意。

他看向李承乾“承乾,诸藩联名上书,要求回礼如旧,你如何看待?此事该如何处置?”

李承乾经过前几次因软弱被训斥,此刻谨慎了许多,他沉吟片刻,拱手回道。

“父皇,儿臣以为,诸藩联合,其势不小!或可效仿古之“践土之盟”,由朝廷出面,邀诸藩使者齐聚一堂,开诚布公,陈明利害,共同商议出一个既能维护我大唐体面,又能让诸藩大致接受的折中之策。以理服人,以情动之,方为上策!”

李世民微微颔首,不置可否。

这法子虽显保守,但确实是目前朝堂主流能接受的稳妥之策,至少避免了直接冲突。

他又看向胖乎乎的李泰“青雀,你以为呢?”

李泰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叹了口气“父皇,四夷宾服来之不易。如今国库虽因林侯之法稍缓,然连年征战、天灾频仍,国力消耗甚巨!”

“若因回礼之事与诸藩交恶,恐坏数年之和睦,重启边衅,得不偿失啊!不如暂且依了他们,回礼丰厚些便丰厚些,以求边关安宁,待我大唐国力更盛,再行计较不迟!”

李世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失望。

此子聪慧,却总缺了几分魄力与担当。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身姿挺拔、面容英武的李恪身上“恪儿,你说。”

李恪神色一肃道“父皇!我大唐乃天下共主,天朝上国!岂有被一群藩属国联合胁迫之理?!”

“此次若低头让步,彼等必以为我大唐可欺,日后定然得寸进尺,贪求无厌!”

“儿臣以为,回礼相当已是本分!若真论起宗藩礼制,藩属贺礼本就应高于天朝回赐,方能显其恭顺臣服之心!”

“如今他们不仅不思己过,反而聚众施压,此风绝不可长!当严词驳回,以正视听!”

此言一出,铿锵有力,瞬间赢得了程咬金、尉迟恭等一众武将的齐声喝彩。

“吴王殿下说得对!俺老程支持!”

“就是!给他们脸了!不服就打!打到他们服为止!”

尉迟恭声如洪钟,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领兵出征。

李世民看着李恪,微笑颔首。

此子英果,确类自己当年!

接着,他又看向一众文官“玄龄、玄成、辅机、宾王,你们有何看法?”

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马周等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虽措辞各有不同,但核心观点趋同应以安抚、协商为主,尽量避免激化矛盾。

房玄龄强调“羁縻之道,在于恩威并施,当前宜示之以恩”。

魏征直言“国库不丰,民力待复,不宜轻启战端”。

长孙无忌则老成持重地表示“可稍作让步,以示天朝胸怀,换取边境长久安宁”。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稳”字,能不翻脸就别翻脸。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殿内唯一还没表态,正饶有兴致地听着众人辩论的林平安身上。

李世民挑了挑眉看向林平安“小子,众说纷纭,你有何高见啊?”

林平安跨步出列,先是对着李承乾和房玄龄等人拱了拱手“太子殿下深谋远虑,房相、魏公老成持国,所言皆是老成谋国之道,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