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道别(1 / 2)

第54章道别

“快起来,"萧云谏扶住她,“你我兄妹,不必如此。你能找到愿为之努力之事,七哥心中甚慰。只是切记,此事既由你主张,日后这义学的诸多琐碎事务,怕是少不得要你亲自操心劳神了。”

“我不怕辛苦!"萧云凝连忙保证,脸上因兴奋而泛起红晕,“只要能做成这件事,再辛苦我也愿意。”

“好。“萧云谏颔首,“具体章程,你可先拟个条陈,有何难处,随时来寻我,或是去问问你辛夷姐,她想法往往出人意表,或许能有所启发。”萧云凝欢天喜地地告退了,脚步都比来时轻快了许多。就在萧云凝为兴办义学之事奔走忙碌之际,林元正也前来拜访萧云谏。他来到王府时,恰逢高月与萧云谏结束了一场议事,正一同从书房步出。高月抬眼便看到了林元正,她停下脚步,姿态从容地向他行了一礼:“林大人。”

“高娘子。“林元正回礼,“看来高娘子已决定为襄王殿下效力了。”“襄王殿下如何,你我皆有目共睹。“高月朝他笑了笑,瞥见不远处正悠然走来的姜荔,便又向林元正拱了拱手,“林大人,失陪。“随即转身走向姜荔寒暄。林元正目送她离开的背影,片刻后,他才将目光转向同样站在书房门口的萧云谏:“殿下,高娘子能放下过往成见,转而为殿下效力,此乃明智之举。这对殿下您,对北境,乃至对朝廷社稷而言,都是好事。”“高娘子见识不俗,本王深为钦佩。“萧云谏看向林元正,“不知林大人此来所为何事?请入书房叙话。”

“并非紧急公务。“林元正随萧云谏步入书房,待侍从奉上热茶退下后,他才朝萧云谏拱了拱手,道,“老臣本是奉旨前来北境赈灾,如今灾情已稳,春耕亦在有序推进。算算时日,臣也该启程回京复命了。”萧云谏端起茶盏的手微微一顿,随即放下,目光沉静地看向林元正:“林大人为国为民,在北境殚精竭虑,本王铭记于心。如今灾情得控,确是该回京达职。只是……“他顿了顿,语气带上几分凝重,“京城近来风云变幻,林大人此番·去,恐怕要面对诸多是非。”

林元正捋了捋花白的胡须,脸上露出苦笑:“殿下明察秋毫。京城风云,老臣虽人在北境,却也闻得几分。太子虽居东宫,然三皇子一系步步紧逼,朝堂之上暗流汹涌。老臣此番回京,怕是难以独善其身了。”他看向萧云谏,眼神带着感慨:“倒是殿下,如今在北境励精图治,军民归心。远离京城漩涡,未必不是一件幸事。”萧云谏笑意清浅,没有接话。林元正是朝中重臣,话语中不仅是对时局的忧虑,也带着几分试探。他虽未明言,但话里话外,已然将这位年轻的藩王视作一方不可小觑的势力。

“林大人乃朝廷栋梁,此番回京,还望善自珍重。"萧云谏缓声道,“若遇难处,只需一封书信,本王定当竭力。”

这话说得含蓄,却是一个极重的承诺。林元正深深看了萧云谏一眼。这位年轻的亲王,虽远在北境,但其心其志倒也不比京城里那几位差。他今日此言,既是示好,也一种对未来格局的预判。

“殿下厚意,老臣感激不尽。“林元正起身,郑重一揖,“北境之局,初现曙光,皆是殿下励精图治之功。老臣回京,定当据实禀报陛下,殿下治下,北境民心渐稳,边患得以缓解,此乃朝廷之福。”他略作沉吟,又道:“至于高娘子与姜姑娘之事……“高月之事,丽妃案已翻,她便只是北境一普通女子,往后与京城再无瓜葛,也不必再提,以免横生枝节。"萧云谏声音放轻,“至于阿荔……她因诛杀国师,已在父皇心中留有几分异样印象。如今父皇醉心长生仙道,若再知晓她之事,只怕比起北境安危,他更在意别的。”林元正心领神会:“殿下放心,若陛下问起,老臣自会斟酌言辞。”二人又就北境屯田、流民安置等事宜商议片刻,林元正便起身告辞。萧云谏亲自相送,直至书房门外。

临别之际,林元正仿佛不经意般提起:“说起来,老臣膝下有一小女,自幼熟读诗书,尤爱边塞诗词,对北境风光心向往之久他声音不算高,但足以让尚未走远的高月和侍立在侧的陈锋听得清楚,两人的目光瞬间齐刷刷看向院子中正试着把一碗油脂倒进装满草木灰炭盆的姜荔。感受到两人视线,姜荔抬起头来:"?看我干嘛?”萧云谏脸上表情未变,依旧带着温润的笑意道:“林大人爱女之心,令人动容。令嫒金尊玉贵,理应在京城安稳度日。若仅是因向往边塞诗中的意境便贸然北上,只怕见识了真实的风沙与烽火后,会大失所望,反倒不美。”林元正自是听出了萧云谏话语中的婉拒之意,明白联姻之议不可再提,但听闻有关自己女儿性情,还是忍不住辩白了两句,语气中带着骄傲:“殿下有所不知,小女虽处闺阁,然才名并非虚传。三年前河东水患,她曾随老臣亲赴灾区,一路风餐露宿,从未叫苦,绝非只知安享富贵的寻常闺秀。”“林小姐有胆有识,心系黎民,实属难得。林大人教女有方,令人钦佩。”萧云谏流露出恰到好处的赞赏,随即话锋一转,“若林小姐当真向往北境,眼下正有一事。九妹正在雁州筹办义学,亟需林小姐这般德才兼备之人相助。本王可请九妹亲笔修书一封,邀她前来小住。一则遂其心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