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测一测(2 / 3)

感就慢慢散去了。第一次做实验的人开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林浮雀推开实验室的门,发现师非明已经到了,正在看她写在黑板上的表格。

“烟花"是有固定形状的,用火药做的烟花,在半空中产生不同的花样,是因为内部制作时,定好了不同火药被激发的时间,有先有后,在空中二次爆炸的火药就会有如“爱心“正圆形"乃至文字这样的形状。但雪烟花,他们昨天傍晚已经在学校操场上试炸过几轮了。先遇到的问题是,体型缩小后,烟花桶的稳定性下降,除非把烟花塞进定制的铁架中,否则向空中发射时就可能突然重心不稳,一头栽倒。然后便是烟花发射的高度,风能护臂手炮不能算是一款远程武器,这是v1机械师奖励的道具,林浮雀觉得是玩家前期用来自保用的小型武器,射击距离本来就不远,目前发射的烟花最高只有15米,而一般烟花燃放的正常高度应该在三五十米左右,越高,越大,越好看。

最后就是荧光剂的问题,也是林浮雀唯一解决了的问题,原版本的荧光剂落在人身上会染色,那么不要落在人的身上就好了。发射到空气中的雪粒融化成水后才会亮起荧光,汽化分解后荧光熄灭,通过不断调整荧光剂和水的混合比例后,这些液体会在闪烁过后彻底汽化,消失不见。

雪人护卫的染色子弹本来也就是这么去色的,熨烫衣物,或用温水反复冲洗皮肤,就可去除。

师非明在看的就是混合比例的表格,里面打了一排排的叉。他们一开始的实验室还在四楼,第二天就搬到一楼了,因为要频繁地出去试射。

林浮雀和师非明招个手当打了招呼,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铁块:“我们之前不都是在考虑调整溶液在烟花桶中的位置来修正平衡嘛,我今天吃饭的时候突然想到,要不在底部直接放一个铁块?”这样完全可以更粗暴地解决问题。

“嗯……"师非明打了个哈欠,“那试好重量后,也可以换成其他更便宜的材料。”

后来陆习羽和袁优一起来了,也没什么意见。他们一开始和林浮雀还是“讨论"的,后来发现一旦林浮雀深入去讲自己的想法,思维,乃至于在黑板上写公式,大家就全都听不懂了,于是关于雪烟花如何修改的讨论变成了全听林浮雀安排,其他三人主要干一些执行工作。但每个人执行的方式不一样一一

林浮雀没看错,师非明不随便允诺,但答应了的工作就会好好完成,林浮雀看出来他对研究其实没什么大的兴趣,但当他们问她要看懂那些公式需要看仁么书时,只有师非明真的回去看了书。

陆习羽一开始也是在默默干活,但她的工作内容很快分化了,现在教室里有一台相机,就是陆习羽带来的。

她在几个比较知名的平台注册了账号,在音符发他们试射烟花的视频,在红薯发图文和投票贴,收集建议并宣传,调配溶剂的时候她蔫了吧唧的,但做起这些工作就生龙活虎,发帖子的文案个个不重样,陆习羽曾振振有词说就当是为了将来卖烟花做宣传。

别说,现在林浮雀认为的半成品,已经有不少人产生购买意向了。而袁优干的活就低调不起眼地多,不管大家谁有事她都能搭把手,而她平时主要是记录一下成本消耗、实验过程,看样子可以把参赛需要提交的文字版攻目流程部分都交给她完成。

小孩子们都这么勤奋这么努力了,葛老师自然不好意思什么都不干,除了帮小组找学校要到了实验室,还帮他们找来历年科创一等奖的项目书进行参考,因为林浮雀的要求,每天早上得从学校门卫那里拉一车快递过来,以比对不同材料的效果。

其他时候则是给除了林浮雀之外的小孩讲ppt如何做,因为一等奖基本上都会做好看的图文并茂的ppt讲解视频。“啪!”

烟花在五楼高的位置绽放,亮起颇为梦幻的绚丽光点,像云雾般缥缈着降落,闪闪烁烁消失不见。

晚风静静地吹着,操场边,有零散几位老师驻足凝望,等到小组的雪烟花都放完后,才骑上车离开。

给烟花筒“配重”后,发射时重心稳定的情况果然得到了改善,但高度和形状的问题依旧没怎么解决,葛老师倒是觉得这很好:“你做的这款雪烟花其实已经算是完成品了,目前没有这种′雾'′状的烟花类型,而且还有便宜、环保的特点,作为一款商品已经很有特色了。”

林浮雀要继续做下去,再射高点……难不成要做一个[雪溶剂信号弹发射器]吗?

林浮雀像是又被劝到的样子,若有所思点点头,和大家一起沿着路灯踩回家,路上还在小冰柜一人买了一根冰棍。

不过葛老师觉得自己并没有劝住。

而且只要林浮雀不提,其他三人也不会有什么改变的地方,他想想,又觉得这样很有意思。

如果说一开始只是林浮雀拉上了好朋友,但在正式开始研究的第一天晚上,这小孩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公式,画了计算曲线,简单而又深入浅出地把设计原理介绍了一遍后(虽然葛平波觉得他们没听懂懂),他们就成了组长和组员的关系。

越是了解,越是惊叹,越能感觉到差距。

…其实林浮雀也隐约感觉到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