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回京(1 / 3)

第61章回京

九月,大军开拨,康熙率着大军从京城浩浩荡荡而出,紫禁城里瞬间空了下来。

宫中的娘娘们关门闭户,就连争吵都少了许多。李芙儿与福晋之间那份隐约的剑拔弩张之势,也消了不少。胤祺不在宫中,福晋不用时刻紧绷着弦,猜测胤祺的心思,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一心安胎。

宫人们也不再盯着胤镇晚上去哪个屋子,两头下注。李芙儿这儿更是少了许多打探。

东三所里陷入了难得的平静之中。

九月授衣,天越来越冷,大雁在天上排成列,扑着翅膀往南边飞去过冬。黄历一页页被撕下,在晨间被凉意冻醒的时候,李芙儿接到了胤祺送来的信。

他掌着正红旗大营,随着康熙的圣驾,北出居庸关,过张家口,向西北而去。信不长,字迹也略微潦草,一看便是行路途中匆促写成。手指摩挲着信纸,李芙儿倚着引枕,看着信最后寥寥数句的想念之语,想到胤镇冷着脸写下这字的模样,李芙儿悄悄低头笑了。“小泽子,将地理志拿过来。”

李芙儿思索片刻,吩咐道。

她这屋子里本来只有些话本小说,随着胤祺在她屋子里待的时间越来越多,正经书也多了起来。

那一套地理志,便是胤祈放在这儿的。

想到小泽子不识字,李芙儿补充到:“就是那套有许多本的书。”十几二十本的书被搬到了李芙儿起居的屋子中,每本虽然都不厚,但堆起来却是一大摞。

扶着腰,李芙儿从榻上坐起,将封面相同的书一一翻过,找到直隶,陕西的地理志抽出,慢慢翻阅起来。

胤祺的信,隔上三天便有一封,张家口,归化,河朔,鄂尔多斯,榆林,贺兰山,信里出现一个月又一个的地名,李芙儿将地理志摊开,仔细看着当地的山川湖泊,风土人情。

胤祺信里的地点,在李芙儿心里有了实感,她仿佛陪着胤祺也走了一遍。在京中下起第一场雪的时候,大胜的捷报随着雪花的落地传回了宫中。大军即将班师回朝。

沉寂了数月的宫里,重又热闹起来,已经到了年关,南边制造局送了不少年礼过来,这些精美的绫罗绸缎纷纷被送进了针线房,每个娘娘喜气洋洋的,就连宫人们,走路都有了神气。

在最近的一封信里,胤祺告诉李芙儿,他现在在昭莫多,随着费扬古得了大胜,不日即将回京。

李芙儿按照地理志里写的方位,将一个个的地点画在纸上,慢慢连成线。纤细的指节从宣纸上抚过,那条线上的墨迹沾染到指腹,好似她也随着胤祺走过一遭一样。

日子已经进了腊月,前头大军大胜的消息大大振奋了精神,监国的太子下令,这一年的新年,务必要大操大办,为康熙庆功。冬日的朔风都没能打消人们心里的热情。

胤镇往京中送的信,更加频繁。

许是得了胜利,他心中高兴,李芙儿收到的信越来越厚,信中不再是寥寥数语,反而将沿途的见闻一一道来。

较李芙儿在地理志中见到的,更加详细,尽管此时已经到了冬日,黄河早已结冰,牧草也变得枯黄,但在胤祺依然在信里给李芙儿描述着天地的壮阔。这让从未出过京的李芙儿心驰神往,她笑着将信放匣子中,压在厚厚的信纸之上。

夜里躺在拔步床上,久别的胤祺入了李芙儿的梦。等到晨间被辛嬷嬷唤醒的时候,李芙儿嘴角依旧残留着笑意。盼望着,盼望着,大军归京的脚步进了。

腊月二十日,在离过年没几天的时候,康熙率领着大军,回到了京城。太子亲率文武百官迎接。

福晋提早便传了话,让李芙儿和宋格格都去他的屋子里候着四阿哥。冬日的天亮得格外的晚,李芙儿醒来的时候,屋里屋外一片漆黑。她扶着腰坐起,守夜的秋菊听到动静忙走进屋子里,便听见李芙儿沙哑着嗓子问道:“什么时候了。”

“还早呢,刚到寅时。”

秋菊将杯子递上,等李芙儿喝了口温水后,便要再服侍她躺下。“不睡了。”

想到胤祺今日便要归家,李芙儿满腔的思念涌出,再也不能踏实躺下。“去看看福晋院子里有动静吗?"李芙儿侧着头,却只能听见万籁俱静的夜里,树叶簌簌地响。

秋菊放轻手脚走了出去,一开门,北风呼啸着卷了进来,院子里只有屋檐下挂着的那盏灯,暗黄的光芒在风中摇曳着。角门还没有开,前头院子里一片寂静。

得了秋菊的回话,李芙儿勉强躺了下去,却只觉得肚子沉甸甸的,怎么都不舒服。

她再也躺不住,扶着腰坐起来。

灯火亮起,在黝黑的深夜中绽出光芒,李芙儿的身影投射在窗纸之上,随即,宋格格的屋子,也有动静传来。

小院活了过来。

角门准时准点的打开,早就守在角门前的小泽子缩着脖子,探头看了一眼,便见着福晋院子里也是同样的灯火通明,小宫女端着铜盆,将水泼在角落。热水触到被冻了一夜的地上,热腾腾地冒起烟来,很快便结成了薄薄的冰层。

另有一行小宫女,捧着托盘从福晋屋子里鱼贯而出,托盘里是用残的早膳。福晋也是一大早就收拾好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