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玉米(二)
其实在目前这个时间节点,玉米这种作物已经传进了中原大地。正德六年,《颍州志》中明确提到了一种名叫“珍珠秣"的作物,玉米粒将分明,晶莹圆润,的确与珍珠相似。
嘉靖十年,《襄城县志》同样记载了一种名为"玉麦"的作物,其实就是玉米的不同称呼,除了珍珠状和玉麦之外,还有番麦、西番麦、玉蜀黍等称谓。李时珍在万历年间写的《本草纲目》中也提到了玉米,说它“种出西土,种者亦罕”证明那会儿民间已经有人开始种玉米了,种玉米的农民少只是相对水稻和麦子而言,民间都开始种了,说明玉米已经得到了小范围的传播。由于玉米产量着实高,明朝时期,南方水稻亩产不过五六百斤,北方小麦亩产不过两三百斤,而玉米的亩产达到了惊人的上千斤,是水稻的两倍,小麦的三至到五倍!而且水稻和小麦都挑好田好地,玉米却可以种在山地,不太挑剔生长环境。因此,玉米很快就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书于万历中后期的《金瓶梅》就提到了“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儿"和"玉米面鹅油蒸饼儿”。从《本草纲目》到《金瓶梅》,相隔的时间不过二十来年,玉米便从小范围的种植,发展到登上寻常百姓的餐桌,并且老百姓已经开发出了玉米的各种吃法,比如磨成面做各种馅儿的蒸饼,可见百姓是识货的,真正的好作物在农耕社会是不会被埋没的。
如今,玉米通过西北方向的丝绸之路,西南方向的印度缅甸,以及东南方向的沿海地区等多种途径传入中原,在甘肃、云南、福建、广东等地都存在少量玉米,只是百姓们对这种海外新作物还不太了解,距离它被人们熟知并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还有个四五十年时间。
然而,“天书”却加快了这一进度。
侍读学士唐顺之博览群书,涉猎广泛,当初因为上疏朝贺太子,被嘉靖一怒之下削成了平头百姓,赶回老家吃自己,人家遇到人生低谷也没自暴自弃,回到老家就专心治学,天文律历,山川地志无一不涉,并且他非常刻苦,穿衣只穿麻衣,床上只垫一层褥子,一个月才吃一回肉,夏天不打扇,冬天不烤火,是个实打实的狼灭。
能够对自己狠得下心,摒弃一切外在享受,在极端清苦的环境中专心治学的狼灭,总能等到出头之日。
果然,嘉靖一把他召回来,唐顺之立刻就表现出了过人的素质,在嘉靖身边牢牢站稳了脚跟。
因高拱等人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任务上,抄录校对天书的活儿就落到了唐顺之头上,他一面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一面完成校对天书的活儿,同时还要充当皇帝的读书搭子,在皇帝需要的时候抽出时间为皇帝答疑解惑。田慈都觉得他只领一份俸禄简直亏大发了,人家一个人干了多少活儿啊。明明干了这么多活儿,唐顺之居然还能在百忙之中注意到生物书中提到的玉米,过去刻苦治学,终于在需要的时候发挥了作用,他准确地将玉米与"珍珠秣″和"玉麦"联系起来。
几经考据,唐顺之有八九分确信玉米就是地方志上提到的"珍珠秣"和“玉麦”,于是向天南海北的故交好友去信,想方设法搞到了几大车带着杆儿的玉米。见到玉米的第一眼,唐顺之认定这便是天书上所说的玉米,立马向嘉靖献上了此等海外作物。
这也是承道宫开设实践课的原因一一需要有文化的劳动力种玉米,于是美其名曰实践课。
或许有人要问,种个玉米,找几个农民种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需要有文化的劳动力?
种植一种全新的作物哪是那么简单的事,它适合什么样的土壤,什么样的气候,几月份播种,采取什么样的播种方式,种得深一点还是浅一点,稀一点还是密一点,要施什么样的肥料,施多少肥浇多少水,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采收储存,极端天气应当怎么应对……
很多要点书上是没有的,必须在实践中总结,不是随便找块地方把种子种下去就行了。
普通农民固然能在劳动中逐渐摸索出正确的种植方式,但一来耗费的时间周期长,二来归纳总结的能力差,不利于进行快速推广。高产的作物肯定是推广得越快越好,百姓的收成高,多少有口饭吃,不容易被饿死,朝廷收到的赋税多,就能腾出钱粮来办正事,至少也要有钱把拖欠的军饷发了。
因为财政赤字严重,地方军饷经常被拖欠,甚至因为长期被拖欠军饷而屡次发生兵变。
大明朝这个敢拖欠军饷的草台班子居然一直没垮台,着实令人匪夷所思。总之,嘉靖现在是真的缺钱,要不他也不会半夜穷醒,愁得到处溜达着散心。溜达到田慈这儿来,也是因为看到她便能想起自己还有一重超脱世俗的身份,从而短暂地忘却某些世俗的烦恼。
听到田慈提起玉米,他的神情稍稍松泛些许:“待那亩产千斤的玉米种出来,日子也就好过了,眼下苦就苦点儿吧,朕就是勒紧裤腰带,自个儿吃糠咽菜,也不能亏了承道宫那边,总得叫学子们吃饱吃好。”田慈一听老登特有的阴阳怪气,立刻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他是嫌承道宫伙食太好,开销太大,在这儿心疼上了。
就这么说吧,嘉靖养的猫,现在的伙食都比不上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