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免费午餐(上)
承道宫的男学生成分比较复杂,各年龄段都有年纪小的呢,大多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有穷有富,穷的不是特别穷,特别穷的出不起二两银子的束格,富的不是特别富,特别富的一般都砸银子拜名师,走科举那条路去了。
年纪大的呢,那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有些之前是账房、状师、道士……自身具备一定的学识,也能混得上两碗饭吃,但就是发不了大财,社会地位也不是特别高,他们入承道宫读书的目的是想给自己谋个铁饭碗。
有些是在科举上混不出头的老童生,老秀才,主要目的是为了混个官身,哪怕是八九品的芝麻官,那也是当了官了不是。以上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曾经都接受过正经的教育,上过学堂念过书。可无论哪家学堂,考核强度也没有高到每旬考一次,人家国子监都是一个月才考一次。
众人意识到:承道宫这地方还真不是那么好混的。至于女学生,成分就比较简单了,能够直接进入内堂读书的女学生最起码是过了识字和算术这两道大关。
这年月能够接受教育的女孩家境都不差,所以她们大多来自门第不高但比较殷实的家庭,典型特征是富而不贵,比如家里开了两间绒线铺和一间绸缎铺的于秀儿。
女学生们的年龄大多在八到十六岁之间,再小一点家里人不放心把孩子放出来读书,再大一点已经嫁为人妇生儿育女了,婆家自然不会让儿媳妇外出求学。郁氏算是例外,她是唯一一个大龄女学生。这些女学生虽然会认字,会算数,但她们的学问大多来自长辈,基本没有正经上过学堂,也没有经历过比较严肃的考核。或许有些女孩子曾经被父亲母亲出题考核过,但那种考核跟考试压根儿没法比。毕竞整个社会对女孩儿学识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会认字,会打算盘就算是个有文化的女子了,倘若还会吟两首诗,那不得了,简直可以拿出去吹嘘,说自己家里出了一个大才女。
一帮没有经历过考试的女学生既茫然又惶恐。未知是最可怕的,万一在考试中垫了底,分到最差的一个班去,那得丢多大的脸?且不说爹娘那关过不过得去,光是三姑六婆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就够差死一个要脸的姑娘了。
各个角落里传来蚊子般的嗡嗡声。
“哎呀,我爹送我来读书的时候可没说过还有这么多考试啊。”“早知有这么多考试,我就不来了,如今可好,彻底进了贼窝了。”“我娘说学堂里有许多同龄的姑娘,好玩得很,叫我过来玩,顺带学点东西,原来是这么个好玩法儿,我真是信了她的邪。”“玩?我爹娘可是说了,要我一定要考个女秀才,要是考不上,没我的好果子吃!”
“我爹也是这么说的!”
在大明朝,想要成为女秀才,一般有三个途径:其一,皇帝直接恩赐秀才头衔。这一般得看命,除非祖坟冒青烟,否则普通人哪有这个运气。
其二,地方官员举荐。懂的都懂,没点关系,谁闲的没事儿举荐你?其三,宫女在宫廷中接受教育,通过考核成为女秀才,进而可以做女官,不过一般人家也不会想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里,一进去就是好几年见不着人,婚事都耽搁了。
因此,普通人家的女孩子,如果你不进宫做宫女,基本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女秀才。
虽说秀才前面加了个"女"字,含金量大打折扣,享受不到真正秀才的待遇,既不能免税,也领不到廪粮,但说出去体面啊,光荣啊。为啥古人都喜欢给自己经营一个好名声?
因为好名声在这时代是真的能够兑换成真金白银的!家里出了个女秀才,整个家族的女孩子婚事都能上一个档次,多结上几门有势力的姻亲,钱从权中来,要不了几年,家族便兴旺发达起来。女学生们担忧惊怕,一会儿担心在月考里垫底,分到最差的班,届时没脸见人。一会儿又不住猜测先生口中的实践课究竟是什么课,简直闻所未闻。一会儿又觉得平常都这么严格了,考女秀才恐怕更严格吧,自己真有那个本事考上公男学生们也不遑多让,承道宫的严格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期,令他们忧虑不已,尤其是那些在科举上混不出头,来承道宫开辟新赛道的。谁想得到这鬼地方的要求比国子监还高?
念了国子监还有机会做朝廷大员,念了承道宫不就能做个小官小吏,至于要求那么高吗?
好在承道宫虽然要求高,待遇却不错,不仅束格要得少,还供学生免费吃饭。
住宿生包一日三餐,走读生只包午餐,每生领取各自的餐票,凭餐票去饭堂吃饭。
京城物价高,哪怕啃咸菜窝窝头一年也要花不少钱,算下来二两银子的束惰光吃饭都不够,更何况还包住宿,包书本笔墨纸砚,还有先生给你上课,纯纯的亏本买卖。
于秀儿领了这个月的餐票,因为她是走读生,所以只领到了中午那顿的餐票,这个月剩下多少天就领了多少张,先生说以后每个月月底那天都要领下个月的餐票。
办理住宿的基本是男学生,女学生全是走读,做爹娘的不可能接受一个大姑娘家家在外头过夜,尽管这个外头是指皇帝开办的学堂,依然很难让人接受,如果实在隔得太远无法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