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 第414章 何慎的断尾求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14章 何慎的断尾求生(1 / 2)

侍读学士的话音刚落,沈砚手中的茶盏发出清脆一响,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王侍读此言,恕沈某不敢苟同。”沈砚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史笔如铁,贵在真实。盛世当书,弊政亦不可讳。若只歌功颂德,掩耳盗铃,那我等著史何用?与街头卖唱的阿谀之徒有何区别?”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尤其在那些中立派脸上停留片刻:

“《浮世录》,皇上都赞其有‘醒世’之效,为何?正是因其不避丑,不讳言,敢将疮疤揭开示人!我辈翰林,承天子清要,掌国之典册,若连直面现实的勇气都没有,谈何以史为鉴?谈何辅佐君王?”

一番话,掷地有声,说得那位王侍读面红耳赤,呐呐不敢言。

不少中立派的翰林微微颔首,看向沈砚的目光中多了几分认同。

赵文渊脸色阴沉,试图挽回:“沈大人,《浮世录》自是佳作,然史书编纂,关乎国体,总需谨慎,有些事……”

“谨慎不等于粉饰太平!”沈砚毫不客气地打断他,语气带着锐利的锋芒。

“赵大人是觉得,将那些贪墨舞弊、民生多艰的事实写出来,会有损国体?还是觉得,将这些记录下来,会触犯到……什么人的利益?”

他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掠过赵文渊。

赵文渊心头一凛,竟一时语塞。

沈砚趁势提出由他主导,组建一个“史实核勘小组”,对近年各类奏报、地方志进行梳理,务求“事无巨细,皆录其实”。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部分翰林的支持,赵文渊一党虽极力反对,却势单力薄,难以阻挡。

这意味着,沈砚将更进一步掌控翰林院的“笔杆子”,不仅能够继续深挖何慎一党的黑料,还能在舆论上占据绝对优势。

何慎一党过去那种通过控制言论文书来颠倒黑白、打击异己的手段,正在迅速失效。

正因为沈砚对何慎的多方位“绞杀”,才导致了,五个皇子能在桃源村安然的吃上几个月的“苦”,而不被“淤泥”和“墨”继续侵蚀。

也因为沈砚这种看似松弛有度、实则精准致命的步步紧逼,让何慎在疲于应付中,不断地做出"弃车保帅"的选择——自断那些看似不那么重要的触角,舍弃一些外围的党羽和据点,以求保全最核心的力量。

然而,何慎不知道的是,他所有的挣扎与取舍,几乎都在沈砚的预判之内。

沈砚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风筝手,而何慎,就是那只被他牢牢牵在手中的风筝。

沈砚深谙"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的道理,但他更明白,对付何慎这样根基深厚的老狐狸,直接逼其疯狂、狗急跳墙,反而可能引发不可控的乱局。

他的策略是&bp;"溜"!

时而收紧线绳,让风筝感受到束缚和威胁,一如他在朝堂上当众发难,点名陆俨。

时而又稍稍放松,让其以为尚有余地,可以继续苟延残喘。

这种一张一弛的节奏,让何慎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却又怀有一丝侥幸的心理状态。

他不断地分析沈砚的意图,猜测皇帝的底线,计算着舍弃哪些棋子能换取暂时的安全。

他以为自己是在壮士断腕,却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被引导着,亲手将那些看似"次要"、实则关联着更多核心秘密的党羽暴露出来,迫使他们因为被放弃而心生怨怼,从而露出了更大的马脚。

直到最近两个月,形势急转直下。

沈砚觉得,火候差不多了。

这只"风筝"已经被溜得足够疲惫,是时候开始收线了。

他不再满足于剪除那些外围枝叶,而是动用谢锋这把利刃配合玄策卫的真正力量,开始精准打击何慎在各地经营的核心势力。

那些掌握着何慎最致命证据的"甲乙丙丁"们,知道他所有秘密账目去向的老账房,替他处理过最肮脏交易的中间人,某些关键职位上与他绑定最深的封疆大吏一一浮出水面。

这些人的落网,与之前陆俨之流被“闭门反思”完全不同。

他们早已经被沈砚精准锁定,往往是在何慎刚刚决定要"舍弃"他们,或者正准备转移他们的时候,就恰到好处地被玄策卫控制。

时机把握之精准,仿佛沈砚就站在他身边,亲眼看着他做出的每一个决策。

直到这时,何慎才骇然发现,自己所谓的"断尾求生",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是沈砚为他设计好的路线!

他以为自己是在主动选择舍弃什么,实则是在沈砚的逼迫和引导下,被动地、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核心势力暴露在对方的刀口之下。

这种一切行动仿佛都在对方预料之中、甚至是被对方引导着走向绝境的感觉,比任何直接的攻击都更让人胆寒。

这让他开始疯狂地为自己谋划后路。

而沈砚,依旧站在暗处,冷静地观察着他手里的风筝,他知道,当风筝发现自己所有的逃生路线都被预判和封锁时,就是它最终坠落之时。

他需要的,只是等待何慎在绝望中,做出那个他早已预料到的、最后的、也是最致命的错误抉择——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