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35章
竖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人被招入显德殿。李世民将科举新策递给三人,让他们看一看,长长见识。房玄龄接过奏报,看着有些稚嫩的笔记,有些诧异,待到辨认清内容,顿时满脸惊骇,半张着嘴,“陛下……这,陛下!”这是何人献的策!
杜如晦见状,双手接过奏报,与魏征一起看了起来,两人越看,脸色也如房玄龄一般震惊。
尤其魏征,指尖几不可察地一颤。
若是科举新策真如上述施行。
等到十年后,御史台将不会有什么“博陵崔氏谏议"或者“太原王氏御史"之类,只有某年天子门生或者某年多少名进士……二十年后,这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的寒门官员在他灵前哭祭,口中唤的会是“恩师",不是所谓的“明主”……五十年后,如今的科举新政,未来将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寒门士子,终究会冲垮世家延续数百年的门阀高墙!李世民瞅到魏征如此失态之色,眉宇间都是自得之色,原先他只想叫房玄龄、杜如晦,想到自己最近被魏征怼了不少次,就想看他吃瘪一次,,他就不信这样的科举改革,魏征还要挑刺,他若是敢干,他就告诉摘月,到时候让魏征见识摘月的厉害。
李世民唇角止不住笑意,“诸卿,如何?”房玄龄:“陛下,敢问这是何人献策?”
杜如晦低头看了看纸上的字迹,心中有了猜测。魏征眉心微锁,他也有了一个怀疑,虽然看年岁,仍然不可置信,但是思及那个孩子做的事,也不奇怪了,只不过他着实好奇,如此缜密的科举新策,她是如何总结出来的。
李世民微微挺直腰杆,轻咳一声,“此策乃是武威侯献上的,诸卿觉得如何?”
“武威侯……李摘月!“房玄龄的声音满是惊奇,甚至带着些许狐疑,再次向李世民眼神询问,看着对方那有些奇怪的炫耀表情,一时费解。不懂,李摘月是太上皇所认义子,陛下顶多算是半个义兄,如此得意,又是何缘故?难道是因为他觉得是自己将李摘月吸引进宫的,这样也勉强说得通…李世民嘴角噙笑,不断点头,“没错!”
不过短暂的高兴以后,他现在还有些头疼,不是头疼新政如何施展,而是另外一件事。
去年,摘月曾经透过观音婢向他透漏一件重要的事情,贞观二年、三年乃至四年,关中等地方仍然会遭殃,他一直不曾掉以轻心,现如今底下人来报,已经有苗头了,再加上摘月这次所献的科举新策,他已经对摘月去年的话信了八九分。
想到此,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唇角笑容微微收敛,“三位爱卿,科举之策还需要一些时日才能看到结果,朕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与你们商议。”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见状,也正色起来,纷纷紧张地看着他。心中猜测李世民想要做什么,是想要收拾突厥,还是要将梁师都给收拾了,给突厥一个下马威,让其再安分一些日子。其实,对于他们所猜测之事,李世民也有心心收拾,尤其梁师都,毕竟大唐已经建国十余年,他李世民都登基了,不能留这只秋后的蚂蚱继续蹦挞吧。不过现在重要的是关中等地的旱灾、蝗灾。李世民脸色微沉,“朕召唤三位爱卿,一是为了科举新策,二是为了关中地区持续的干旱。”
如今才二月,从年初到现在,关中地区的干旱一直持续,一些地方官员寄希望三月的春雨,如今可以放弃幻想了,从现在开始提前进入赈灾节奏。杜如晦、房玄龄、魏征对视,他们也清楚关中地区目前的情况,去年关中地区的大旱造成饿羿遍地,今年若是再发生一次,不但百姓受苦,还会影响朝廷的稳定。
李世民指尖轻轻叩击案几,沉闷的声响亦如他此刻的心心情,“关中地区自正月至今,滴雨未落。”
他顺手展开地方急报,“渭水见底,泾水断流。诸卿,难道我等还要做三二月春雨的白日梦吗?”
杜如晦眉心紧锁,看着奏报上地方干旱的惨状,喉结滚动,去年长安饿孚横道的惨状还历历在目。
房玄龄率先出列,“臣建议从现在开始禁酒节粮,若是真到了严重时刻,及时开放义仓,移民避灾……
“不够!“魏征突然打断,“去年我们输在反应太迟,今年当在麦苗枯死之前,从江淮调粮!”
此时殿外忽而起风,吹得檐下悬挂的篁席啪啪作响,殿内君臣下意识看向外面,看着苍茫的天,面带期待,若是下了雨,这危机也就解除了。等了一刻钟,甚至李世民还带着众人出去了,最后天反而越来越晴,仿若刚刚的大风只是老天的抽风。
李世民一拍脑门,苦笑连连,他这个当皇帝的何尝不是在做白日梦。他坐在案前,看着铺在案几上的舆图,眉心隆起高山。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沉默地站在一旁,等候李世民发令。李世民闭眸深吸一口气,突然起身,明黄袍角不慎扫落了桌边茶盏,“啪”的一声,碎裂在地。
他眼皮不颤动一下,高声道:“传旨!命江南漕粮水陆并发,不惜代价,要提前将粮食送到关中地区,沿途官员给予便利,不得耽搁,关中地区建多少义仓,朕就填满它,即日起,宫中节衣缩食,一应节庆从简,何时关中灾情结束,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