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我的饭馆通北宋> 第161章 银耳莲子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1章 银耳莲子羹(1 / 2)

众主宾围聚一处,全身心沉溺于松鼠鳜鱼奇特的形貌和奇妙的滋味中,对藏在廊柱后的两道交织着怨念和垂涎的灼灼目光浑然不觉。

老大和老四扒着廊柱探头窥视,目光死死锁住桌上那条本该属于自己的鱼!

欧阳发咬着后槽牙,恨恨道:“瞧瞧!堂堂士大夫、国之栋梁,竟作市井小民争食状,成何体统!”“就是就是!太不像话!”

欧阳辩小脑袋点得如捣蒜舂米,目光却胶着在父亲与诸位叔伯大快朵颐的筷箸上,喉头连连滚动,舌尖津唾泉涌,心中呐喊:给我留一点罢!便只一条尾巴尖也好!

这念头方起,猛见王叔叔毫不顾形象地夹起被浓酱包裹的金黄鱼尾,一口咬下!

“咔嚓!”

隔着十余丈距离,那脆生生的咀嚼声却仿若惊雷般生生劈入耳鼓!

“啊!!”

欧阳辩心头最后一丝期望瞬间碎成童粉,悲愤之念直冲头顶。

连条鱼尾都不给我!!

王安石蘸着酸甜酱汁,三两口便将鱼尾吞咽下肚,虽不及鱼肉鲜美,却酥脆爽口,令人唇齿一新!嗟乎!席间箸影竞逐鱼肉,及至肉尽盘空,这鱼尾仍孤悬盘角,无人问津。盘肴际遇之殊异、舌齿冷暖之悬殊,怎能不教人心生感慨!

又想起自己胸怀变革之志,却无人可与论说,亦不得今上赏识,与这鱼尾何其相似!

若非适才做了两首小诗吟咏车螯,已借螯肉鲜美和螯壳被弃的差异,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功用价值的思考,他真想再以此为题赋诗一首。

千言万语涌到嘴边化作一句喟叹:“快哉快哉!”

“松鼠鳜鱼被老爷拿去吃了,烦请吴掌柜将第九盏下酒匀一道菜给夫人。”

秋月将欧阳修的话如实转达,吴铭不禁哑然失笑。

松鼠鳜鱼的确是正儿八经的宴席菜,考虑到不适合分餐,因此没有给醉翁上这道菜,岂料这个老馋鬼,竞连小孩子的菜都抢!

鳜鱼他只备了一条,想另做一份已不可能,便依欧阳修所言,将第九盏下酒匀一道菜给家宴。“第十一盏:蒜烧肚条、茼蒿豆腐羹”

报菜声伴着咚咚鼓声传来,转眼已至戌时,寿宴也已临近尾声。

最后两盏下酒,吴铭准备的是相对清淡的菜肴和解腻的羹汤,茼蒿豆腐羹是现做的,而第十二盏的银耳莲子羹则已提前熬好晾凉。

银耳莲子羹正是那日列菜单时最终定下的第二十四道菜,亦是本场宴席档次最高的一道菜,当然,档次高低是按宋人的标准而定。

木耳早在秦汉时期便有入菜的记载,至隋唐时,因唐中宗李显喜食黑木耳,自上而下引发风潮,民间大量伐木种植,曾一度出现“百姓皆种耳,官商皆收耳”的繁荣景象。

至宋时,黑木耳的价格已经被杀下来许多,但银耳尤其是品相上佳的银耳仍是千金难求的珍贵食材,到了清代,还被列为“草八珍”之一,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的第一道敬献便是雷打不动的一碗银耳羹。当吴铭揭开锅盖,灶房里的众人立刻翘首探看,见锅中奇物熬煮得晶莹剔透,无不疑惑一一似银耳这等稀罕物,寻常百姓别说吃了,连见都没见过。

唯独孙兴眼睛瞪得浑圆,说话都结巴起来:“这、这莫不是通江银耳?!”

四川通江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早在盛唐时期就开始栽培银耳,以品质出众而声名远扬。吴铭微微颔首:“正是。”

这是实话,只不过是一千年后的通江银耳。

孙兴惊得下巴快掉地上。

虽说吴掌柜是川饭铛头,以蜀地的特产入菜很合理,但这锅里的分量……怕不是用了整整一朵银耳!说好的一切从简哩?!单这一锅银耳莲子羹,便已极尽奢华!

谢清欢将孙铛头的惊骇看在眼里,忍不住掩嘴窃笑。她早上见师父从袋子里掏出一朵银耳时,亦是同样的震撼。

即便是她,迄今吃过银耳羹的次数亦屈指可数。师父却在熬好后径直盛了一碗给她,称此物有滋阴补肾、润肤养颜之效,最宜女子服用,以后可以经常熬制。

她当下便红了眼眶,更坚定了随师父修仙,啊不,学艺之心。

这时,差役进来传话,可以备第十二盏下酒了。

银耳莲子羹是现成的,另一道炒豆芽菜尖亦是快手菜,此外,还要为醉翁做一碗长寿面。

寿辰当天吃长寿面的习俗自古有之,只不过宋人多称之为长命面。

面条已经提前做好、盘好了,大概一米多长,铅笔粗细。吴铭并非白案师傅,没敢弄得太细,以免断了弄巧成拙。

“第十二盏:炒豆芽菜、银耳莲子羹”

一众女使端着最后两道菜和长寿面款款而去。

灶房里,吴铭三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撤退。

待吃完第十二盏下酒,看完最后一场演出,主宾免不了要惜惜依别一阵,天知道要聊到什么时候。三人等不到散宴,一会儿还要去澡堂里泡澡呢!

收拾妥当,向孙铛头等人拱手告别。

“我送你们!”

孙兴叫上徒弟火旺,五人抱着一应器具自偏门而出,门口已有太平车等候。

临走前,孙兴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