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忙。
大型工程机械轰鸣着进场,进行加固和改造。
全国调集的最先进的精密加工中心、自动化装配机器人等设备,通过重型运输车源源不断运入。从各大飞机制造厂、研究所选拔抽调的上千名顶尖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带着行李和家国情怀,迅速入驻临时搭建的宿舍区。
生产线建设组夜以继日地优化图纸、调试设备、培训人员,目标直指第一架量产型“承影”战机。航天发射阵地,气氛同样紧张。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技术团队与基地航天组紧密合作,对那枚经过特殊改进、拥有更大整流罩和更精确入轨能力的“长征九号”乙型重型运载火箭进行最后的检测。巨大的火箭箭体上,“北辰”两个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它所搭载的“北辰”核心实验舱段,虽然只是未来完整空间站的一个雏形,却集成了能源、控制、对接等最关键的系统,是真正的“种子”。而机库内,“承影”02号原型机迎来了最细致的一次“体检”和针对性改装。
工程师们为它加装了适用于太空精密作业的机械臂接口、增强了与“北辰”核心舱进行数据链对接的兼容性、优化了长期在轨伴飞时的各项系统。
飞行员们也在进行高强度模拟训练,熟悉在失重环境下操控战机进行近距离护航、舱外检查等复杂科目石毅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忙碌的岗位。在生产线工地询问进度,在发射阵地查看火箭状态,在模拟训练中心观看飞行员操作。
他的大脑如同高速计算机,处理着海量信息,协调着各方资源,解决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间一天天过去。生产线框架初步搭建完成,首架量产型战机的部分结构开始试制。
“长征九号”乙型火箭检测完毕,转入燃料加注阶段。
“承影”02号完成改装和测试,状态完美,飞行员准备就绪。
发射日前夜,石毅再次检查了所有环节,确认万无一失后,才回到办公室。
他站在窗前,望着远处被灯光照得如同白昼的发射塔架,心潮澎湃。
第二天,黎明时分。戈壁滩上寒风依旧,但发射场周围却人头攒动(限于核心参与人员)。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望着那枚巍峨矗立的火箭。
石毅坐在指挥中心主位,面色平静,但紧握的拳头透露着他内心的紧张。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武器试验,而是真正迈向“天宫”的第一步。
“一小时准备!”
“三十分钟准备!”
“十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
“十、九、八、七……三、二、一!点火!起飞!!”
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响彻天地,巨大的火箭喷射出耀眼的火焰,缓缓离开发射塔,随后速度越来越快,如同撕裂苍穹的利剑,向着预定的轨道加速飞去。
“程序转弯正常!”
“一二级分离正常!”
“整流罩分离正常!”
“火箭飞行正常!”
每一项通报都让指挥中心的气氛缓和一分。
“器箭分离!“北辰’核心实验舱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瞬间,指挥中心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成功了!
但石毅没有放松,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他立刻下令:““承影’02号,按预定计划,起飞!执行护航对接任务!”
早已在跑道上待命的“承影”02号,如同黑色的闪电,直冲云霄,迅速突破大气层,朝着“北辰”核心舱所在的轨道域飞去。
很快,大屏幕上出现了“承影”02号传回的实时画面:漆黑的宇宙背景中,一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筒状结构物正沿着轨道平稳运行,那是刚刚开启自身电源和基本系统的“北辰”核心舱。
“02号报告,已目视发现目标。状态稳定,开始伴飞。”
“保持安全距离,进行全方位扫描检查。”
“承影”02号如同忠诚的护卫,围绕着“北辰”核心舱缓慢飞行,机身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扫描仪对核心舱的每一个外部接口、每一块太阳能板、每一个天线进行着细致入微的检查。
“外部结构完好,无发射损伤。”
“太阳能板展开正常,供电稳定。”
“信号发射器工作正常。”
数据源源不断传回地面。整个过程持续了数个小时,“承影”02号完美地履行了它的首次太空勤务,展现了空天战机除了作战之外的巨大价值。
当02号战机报告“初步检查完毕,“北辰’核心舱状态良好,可进行下一步操作”时,指挥中心再次响起掌声。
石毅终于露出了放松的笑容。他对着话筒说道:“02号,任务完成得很好。可以返航了。”“02号明白,开始脱离,准备返回。”
看着屏幕上“承影”02号轻盈地脱离伴飞轨道,优雅地调整姿态,向着地球方向返回,石毅知道,一个崭新的时代,真的开始了。
“北辰”核心舱的成功入轨和初步运行,意味着种花家拥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轨道战略前哨站。而“承影”战机成功的护航与检查,则证明了空天一体化运作的可行性。
他拿起保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