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四合院:五二开局的漫漫人生路> 第173章 太阳初啼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3章 太阳初啼了(2 / 4)

是造出了一具庞大的躯体,能否让它真正“活”过来,发出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初啼,取决于接下来更加重要的系统联调与点火实验。

“金乌”工程前线指挥部,墙壁被更多的显示屏占据,上面流动着实时数据、模拟曲线、系统状态拓扑图。

石毅眼中的血丝还未褪去,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上紧的发条,越来越敏锐。

他主持召开了“金乌”首次全系统联调动员会。

“同志们,“金乌’的骨架已经立起来了。”石毅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议室,台下是各分系统的负责人、核心技术人员,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兴奋交织的复杂情绪。

“但现在,它还只是个空壳。我们要做的,是给它注入血液(冷却系统)、接通神经(控制系统)、赋予灵魂(等离子体)。

联调阶段,比制造更复杂,比组装更精细,任何一个微小的接口错误、一个参数的设置偏差,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让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他身后的巨大屏幕上,打出了联调计划的核心流程:

第一阶段:各子系统独立调试与验收(真空、冷却、电源、控制…)

第二阶段:低温系统与磁体系统联调(降温和超导测试)

第三阶段:全场集成联调(不含等离子体)

第四阶段:首次等离子体放电实验(低功率、短脉冲)

“我们的目标,是在三十天内,完成前三个阶段,为首次放电实验做好准备!”石毅斩钉截铁地定下了时间表,台下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我知道这很难。但我们没有退路。”

石毅的目光扫过全场,“各分系统负责人,立下军令状,按期、按质完成调试任务。遇到问题,一分钟内上报,一小时内拿出分析,二十四小时内必须解决。”

没有讨价还价,只有坚决的执行。会议结束后,整个“金乌”系统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开始高速且精确地运转起来。

真空组首先传来捷报。经过反复的抽真空、检漏、烘烤,巨大的托卡马克真空室最终达到了惊人的10^-7 Pa的极高真空度,满足了等离子体运行的先决条件。这意味着,“金乌”的“腔体”足够干净,足以容纳那娇贵而暴烈的“太阳之火”。

紧接着,初级电源系统和脉冲飞轮发电机组调试成功,能够提供磁体充电和加热系统所需的瞬间巨大功率。

控制系统的联调最为繁琐。数以万计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需要逐一校验,确保数据采集准确,指令传达无误。

控制大厅里,程序员和工程师们日夜不停地编写、调试着代码,模拟着各种运行工况和故障处理预案。大屏幕上,虚拟的“金乌”装置一次次地启动、运行、停止,寻找着可能存在的逻辑错误。最大的挑战,来自低温系统与磁体系统的联调。

这是将“金乌”核心一一超导磁体“激活”的关键一步。必须将重达数百吨的磁体线圈,从室温一步步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269°C,4.2K)的液氦温度,使其进入超导状态,同时还要保证整个降温过程均匀、缓慢,避免因热应力导致材料损坏。

大连和开封攻关组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才成功的大型氦制冷机,发出了低沉的轰鸣。

液氮预冷、氦气膨胀制冷…复杂的流程一步步启动。庞大的低温管道系统开始向杜瓦容器内的磁体线圈输送极寒的液体。

监控屏幕上,温度曲线开始缓慢而坚定地下降。-100°C…-200°C…降温过程持续了数十个小时。所有相关人员都守在控制台前,紧紧盯着温度和应力监测数据,大气都不敢喘。石毅、钱伟、赵工等人更是寸步不离。

当温度终于稳定在4.2K时,控制室内响起一阵压抑的掌声。第一步成功了。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一一超导性能测试。

电源系统开始向冷却到位的CS线圈缓慢注入直流电流。电流值一点一点爬升,监控着线圈两端电压的仪表始终保持着零值一一这是超导态的标志。

1000安培5000安培,10000安培…电流值逐渐接近设计临界值。控制室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钱伟教授紧紧抓着桌沿,手指关节发白。

当电流最终达到并略微超过设计临界电流值(例如:15kA),而线圈两端电压依然为零,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稳定运行后,巨大的欢呼声终于再次爆发。

“成功了!超导态达到设计指标!”

“我们成功了!”

这意味着,“金乌”拥有了能够束缚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的“强磁场牢笼”。

有了CS线圈的成功经验,TF线圈和PF线圈的超导测试也相继顺利完成。

“金乌”的心脏和神经网络,被成功激活。

全场集成联调随即展开。真空、冷却、磁体、电源、控制…所有系统第一次真正联动起来。模拟实验流程启动:抽真空、磁体冷却、磁场建立、维持、然后安全关闭、复温…

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了多次,不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有时候是控制逻辑的一个小bu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