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四合院:五二开局的漫漫人生路> 第171章 金乌正式开始研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1章 金乌正式开始研发(3 / 5)

他转过身,眼神锐利:“通知警卫营,从即日起,“金乌’工地区域安保等级提升至最高级。所有进出人员、物资,实行三重检查制度。技术区实行物理隔离和电子屏蔽,所有科研人员的通讯仅限于内部线路,且受到监控。绝不能有任何技术细节外泄。”

“是!”

随后的日子,鹰嘴崖基地及其周边区域,变成了一个巨大而高效的秘密漩涡,以一种近乎狂暴的态势,吞噬着全国汇聚而来的顶尖人才和宝贵资源。

每天,都有挂着特殊牌照的车辆在严密护送下驶入基地,下来的多是些戴着眼镜、气质非凡的中老年人,或者是一些眼神狂热、不修边幅的年轻人。

他们被直接送入地下指挥部或临时搭建的、守卫森严的实验室,然后便很少再露面。

他们的名字在很多领域如雷贯耳,但在这里,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代号一一金乌研究员。

大量的物资和设备通过各种隐蔽渠道运抵。有整车的特种钢材和合金锭。有需要恒温恒湿运输、贴着外文标签的精密仪器零件。有需要液氮罐保存的超导材料样品。甚至有整台的进口大型真空熔炼炉和烧结设备被拆解后运进来,在临时厂房里重新组装调试。

外汇储备如同开闸洪水般消耗,换回国内急需的关键设备和原料。负责后勤和采购的团队二十四小时连轴转,处理着雪片般的订单和申请。

金乌材料攻关联合体在吴教授的带领下,将来自全国各地的材料专家们,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分别攻坚不同的方向。

一个小组尝试利用一台经过紧急改造的机械合金化设备,试图将超细的氧化钇颗粒均匀分散到高温合金基体中,制备0DS合金粉末。

另一个小组则在尝试搭建国内第一台实验性的火花等离子烧结装置,期望通过瞬间的高温高压来快速致密化那些难以烧结的新型材料。

还有小组在研究仿生多层结构的沉积工艺,试图在基底上交替镀上不同成分的薄膜,模拟贝壳的结构。失败是家常便饭。经常深夜里,某个临时实验室里会传出一声爆炸或惊呼,然后是急促的脚步声和补救措施。但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会立刻被记录、分析、共享,推动着整个群体向前挪动。

钱伟领导的物理和工程团队,同样在争分夺秒。他们建立了一个缩小比例的磁体线圈模型,反复测试其绕制精度、冷却性能和电磁特性。

巨大的计算任务压垮了基地原有的计算机,石毅特批从军一厂紧急调用了所有的计算机,将已经完成还没运走和正在生产的计算机全部打包带走,组建了专门的计算中心,日夜不停地运行着模拟磁场和等离子体行为的复杂程序。

赵工程带领的施工队伍,更是创造了奇迹。巨大的基坑已经初具规模,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上生长。专用的重型吊装设备安装到位。

为了保证清洁度和精度,关键区域的施工甚至是在临时搭建的充气洁净棚内进行的,工人们穿着防尘服作业。每一个预埋件的位置,都经过测量仪反复校验。

石毅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穿梭在各个关键节点之间。

他要去材料实验室给一筹莫展的吴老团队点拨一下某个工艺参数的关键。

要去计算中心和钱伟一起分析模拟结果,调整磁场位形。

要去工地和赵工程解决地基沉降带来的应力问题。

还要处理无数的行政、后勤、安保事务,以及应对来自首都老首长时不时的关切询问。

他睡眠时间极少,常常是靠在办公室椅子上眯一两个小时就算休息。

但他强化后的身体也有坚持不住的时候,终究是人不是机器。所以大多数只要能解决,就尽量不会麻烦石毅,石毅也慢慢有了休息的时间,恢复了过来。

时间就在这种极度紧张和高速运转中过去了两个多月。

这天深夜,石毅刚刚处理完一份关于氚循环系统初步设计的报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指挥部里大部分人都已经休息,只有值班参谋和通讯兵还在坚守岗位。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而略显慌乱的脚步声,甚至盖过了远处工地的背景噪音。

紧接着,临时材料实验室方向,隐隐传来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声,虽然很快就被制止了,但在寂静的夜里依然清晰可闻。

石毅眉头一皱,正要询问,保密电话就刺耳地响了起来。是吴教授实验室的内部线路。

“旅长!旅长!”吴老的声音因为极度激动而嘶哑变形,甚至带上了哭腔,

“成了!初步…初步成了!“炎阳-11’样品…刚刚通过了…通过了初步的高热负荷测试。性能指标…达到了设计值的百分之六十五,虽然距离最终目标还有差距,但是…但是足够支撑第一次放电实验了,我们…我们找到大概的方向了。”

即便是以石毅的镇定,握着话筒的手也不由自主地紧了一下。

他知道这两个多月吴老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什么一一无数次失败,无数次推倒重来,压力大到几乎崩溃。这个初步的成功,意义重大,它意味着“金乌”最大的短板,终于看到了一丝补上的曙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