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熔毁后果不堪设想),铀浓缩技术门槛高、耗资巨大(涉及离心机等敏感设备),对冷却水依赖性强(鹰嘴崖附近缺乏大型水源),潜在核扩散风险(乏燃料可提取钚)。
第二幅草图:核聚变装置。结构则显得复杂而充满未来感。一个巨大的环形腔室(托卡马克),被层层叠叠的超导磁体线圈紧紧包裹。磁场如同无形的牢笼,试图约束住腔室中心那团炽热到无法想象(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氢同位素氘氚混合物)。
这技术,燃料近乎无限(海水富含氘,氚可增殖),无高放射性长寿命废料(聚变产物主要为氦和中子,中子活化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半衰期相对短得多),本质安全(无失控链式反应风险,等离子体约束失败反应即停止),能量密度比裂变更高。
缺点是技术难度极高!材料要求苛刻(需耐受极端中子辐照和热负荷)。
石毅的目光在两幅草图间反复游移,最终他合上笔记本,走到巨大的防爆窗前,目光投向基地外围。远处山峦起伏,在秋阳下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一片巨大的空地被规划出来,那是为未来可能的能源项目预留的土地。是选择相对成熟但背负沉重包袱的裂变之路,还是挑战那遥不可及却代表终极清洁能源的聚变梦想?
裂变,能解燃眉之急。鹰嘴崖需要电力,军一厂需要电力,整个国家嗷嗷待哺的工业更需要电力。凭借他超前的知识和对工程落地的深刻理解,或许能规避一些设计风险,加速裂变电站的建设。但废料的阴影、事故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及浓缩铀的敏感性,如同沉重的枷锁。再者这里可是四九城周边,万一发生意外,那后果不堪设想。
聚变,是星辰大海的方向。一旦成功,将彻底解决能源瓶颈,甚至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
有着脑海中那些兑换的知识,能够正确的走对道路,能够快速安全的制作出来。
但这终究是第一次,也是有不确定性的,海量的资源投入,在当下这个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的年代,是否过于冒险?
“报告!”警卫员的声音在门口响起,“军一厂陈工到了,在会客室等您。”
石毅收回远眺的目光,眼神恢复了惯常的沉静:“请他进来。”或许,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搭档,能带来一些现实的考量,帮助他在这能源的十字路口,看清方向。
会客室的门被推开,陈工风尘仆仆地走进来,脸上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惫,他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文件袋。
“厂长,您要的东西都在这里了。”陈工将文件袋放在桌上,声音低沉,“这是军一厂能搜集到的、所有关于国际上裂变堆技术(主要是苏联VWER型和美国压水堆PWR型)的公开和半公开资料,还有我们材料实验室对几种候选压力容器钢材、燃料包壳锆合金的初步性能评估报告。另外,”
他顿了顿,从文件袋里小心地取出一个用绒布包裹的金属块,只有巴掌大小,表面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暗金色泽,闪烁着细密的晶格光芒,“这是按您提供的特殊配方和工艺试制的“炎阳-I’型样品,高温强度和耐腐蚀性测试结果……非常惊人!远超现有最好的锅炉钢。”
石毅拿起那块沉甸甸的金属,入手微凉,质地致密。
他仔细端详着,指腹感受着那非比寻常的质感。这材料的配方,是他根据脑海的知识中关于第四代裂变堆特种合金的模糊记忆,结合当前国内治金水平“翻译”出来的。
陈工他们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其实现,并达到如此性能,实属不易。
“辛苦了,老陈。”石毅放下样品,目光灼灼,“性能报告呢?”
陈工立刻抽出几页纸:“在这里!在模拟一回路高温高压水环境(350°C,15MPa)下,“炎阳-l’的抗腐蚀速率只有传统18-8不锈钢的五分之一。
高温强度保持率超过90%。
如果用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内壁堆焊层或者蒸汽发生器传热管……”他的语气很是兴奋。
石毅快速翻阅着报告,上面的数据印证了陈工的话。
这“炎阳-1”的性能,足以让第一代压水堆的关键设备寿命和安全性大幅提升。
一条相对清晰,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并能快速见效的清洁能源之路,似乎正在他眼前铺开。“好!非常好!”石毅合上报告,眼中精光闪动,“老吴,如果……我是说如果,我们以“炎阳-1’为基础,结合这些资料,”
他指了指桌上的资料,“设计建造一座小型、安全、专注于为鹰嘴崖和军一厂提供可靠电力的能源设备,你觉得怎么样?”
陈工显然被石毅这个大胆的设想震了一下。他扶了扶眼镜,沉思片刻,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旅长,技术可行性……是存在的。我们有“炎阳-I’解决了最关键的材料瓶颈之一。
但您要搞什么能源设备啊?”
“核能发电站。”石毅回道。
“啊?咱们还有这种技术?”陈工不敢置信的问道。
“在桌上了,你看看吧!”石毅指了指桌子上的资料。
陈工立刻激动的拿起了资料,查看起来。
看了一会儿后,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