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关怀,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周慧兰这时又开口道:“厂长,各位。我认为,既要贯彻国家政策精神,体现技术导向,又要兼顾我们厂的实际情况,核心在于考核内容和方式的设计。”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
“理论考核不能一刀切。”周慧兰条理分明地继续,“对于文化程度确实很低的老师傅,是否可以增加“囗试’环节?
由技术科资深工程师现场提问,考察其对工艺的理解、安全要点的掌握、疑难问题的解决思路?这比笔试更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
同时,理论试题的难度和范围,是否可以结合不同工种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比如装配工,重点考工艺图纸理解和装配流程。维修工,重点考故障判断和维修规范?”
“实操考核也要突出“实用’和“精度’,淡化“速度’和“体能’。她继续说道,“对于有身体伤残的老师傅,考核项目是否可以进行调整?
比如,不考需要大量体力的搬运、长时间站立,而是重点考核其核心技艺的精度、稳定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可以适当延长其操作时间,或者允许使用其习惯的、能弥补身体缺陷的辅助工具?考核官在评分时,也应更侧重于成品的质量和工艺的规范性,而非单纯的速度。”
“而且要引入“业绩档案’作为重要参考。”周慧兰提出关键一点。
“厂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每个工人,尤其是老工人的技术档案。记录其过往参与的重大项目、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带徒弟的情况、历年质量标准记录等等。
这些实打实的贡献和业绩,在评定等级时,应该占有相当大的权重。这比一次考试更能全面反映一个工人的价值!”
“最好成立专门的、有代表性的考核评审委员会。”她最后强调。
“除了厂领导和技术科,必须吸纳各车间的工人代表,保持公正考核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监督。评审时,要综合考虑考核成绩、业绩档案和现实情况(如伤残程度)。
不能让这些功臣们因为以往功绩所受的伤害,给以后的生活添麻烦,同时也做到公平公正,完成上级的指示。”
周慧兰的建议,既坚持了原则,又充满了人情味和可操作性。在场的领导都沉思着,缓缓点头,认同了这做法。
石毅看着周慧兰,眼中满是赞许。她的思路,正是他心中所想,而且更加系统和完善。
“慧兰同志的建议非常好!”石毅一锤定音,“我们就按这个方向来!慧兰,你负责牵头,以人事科和技术科为核心,各车间主任全力配合,三天内拿出详细的《军一厂工人技术等级考核评定实施细则(草案)》。
核心原则就是:坚持标准,尊重实绩,关怀功臣,公平公正!”
他语气陡然加重:“记住,这次考核,不仅关系到工资,更关系到军心士气。
绝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失误,让任何一个为厂、为国做出贡献的老兵寒心,但也不能为了照顾而降低标准,损害产品质量这个生命线。这个度,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散会!”
命令下达,整个军一厂迅速高效地运转起来。周慧兰和杨工成了最忙碌的人,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
编写不同工种的理论考纲和口试提纲,设计具有代表性又能体现核心技能的实操考题、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和伤残人员特殊考核办法、整理和建立工人技术档案…每一项工作都繁琐而重要。
石毅也身先士卒,亲自审阅草案,参与关键环节的讨论,并利用下车间巡查的机会,与工人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担忧和期望,同时也传递厂里“既要看考核,更要看贡献”的明确信号,给老兵们吃下定心丸。“张师傅,别担心笔试。咱们有口试,你就把经验、绝活,跟考官好好唠唠,比写卷子强!”石毅拍着老钳工张铁柱的肩膀。
“李班长,考核那天给你配个高脚凳,坐着慢慢弄。咱们看质量。”
工人们看到厂长亲自来安抚,看到厂里确实在制定符合实际的办法,心中的焦虑减轻了不少,对考核也从最初的恐惧,转变为认真准备。
考核日当天,军一厂的气氛既紧张又庄重。
各个考场布置得井然有序。理论(笔试/口试)考场设在厂部大会议室和几个大车间。
实操考场则直接设置在相应的生产线上,机器擦得锂亮,材料准备齐全。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特殊的考场设置:为行动不便的老兵设置了专门的工位,配备了高脚凳、辅助支架,为视力听力有障碍的,安排了专门的助手进行读题或协助沟通,口试考场里,技术科的老工程师们态度和蔼,引导着紧张的老工人讲述自己的“独门绝技”和“实战经验”。
石毅、李建军、周慧兰、杨工等人组成了巡视组,在各个考场间穿梭。他们看到:
笔试考场里,年轻的工人们奋笔疾书,文化程度高的老兵也认真作答。
文化低的老兵则被引导到隔壁进行口试,虽然紧张得搓手,但在考官耐心的引导下,说起自己的拿手绝活时,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钳工实操考场,腿脚不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