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准备婉拒他们的。后来听说是你的小说,我就接了。”
“然后看了一眼,就看了大概三千字的样子,我就说这篇小说《人民文学》接了,你写得出奇的好。至少近三十年我没见过这么有思想的军事小说。”
文艺界比起来体制里面的,胆子是很大的。
在“boluan反正”之前!76年就发表了《班主任》这种伤痕文学。当时是张光年保下来的,这确实是对刘心武的“知遇之恩”。
所以文艺界都是先锋,上面有啥暗示,都是用文艺界来试探风向。
体制里面觉得这篇小说是烫手山芋,但是杂志社就觉得写得好。什么都不敢批判,什么都不敢写的小说、畏手畏脚的反而不文学。
“老刘同志谬赞了。我先看看改的地方吧。”李有思接过刘心武的复印件。
对比了一下,总政和《人民文学》的两个修改方案。
总政的是敏感修改意见,《人民文学》是文学性的修改意见,一个是王传洪和刘白羽改的,一个是是刘心武改的。
嗯……各有千秋,李有思还是喜欢《人民文学》的改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