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135章 盛世论!一语惊人沈子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5章 盛世论!一语惊人沈子珩(2 / 3)

课上教过的。

不过当时沈念所指,是建议小万历多聆听年轻官员的声音,而非当下考生的声音。

没想到小万历竟将此话用在了此处。

沈念尴尬一笑。

小万历虽将沈念的原话移接木用在别处,但并没有说错。

殿试若只泛泛地考验考生们对考成法、丈田法、一条鞭法等新政之策的理解,官宦子弟确实占很大优势。

比如:张嗣修与吕兴周。

张居正与吕调阳只需在日常对他们输入一些对新政的理解,便可使得他们将许多考生都远远甩在后面。

考试时,依此二人所言,只需修饰一下辞藻便可写出佳文。

故而。

小万历想让考生们回答需要动脑思考的问题。

不过,这种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

科举,向来都不是一个穷小子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家族全心力投入。

比如沈念。

他父亲若未为了他弃教从商,遍访名师,没准儿现在的沈念还在准备下一届的乡试呢!

“众卿可有良策?”小万历问道。

就在众人还未曾想好时,小万历又道:“朕想以河南假丈田之事作为背景出题,殿试之日,河南的问题定然还未曾解决,朕想看一看考生们对此事的想法。”

小万历想将殿试试题落在一件具体的事件上。

“不过,朕还未曾想好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出题,众卿若有想法,可畅所欲言。”

有了这个由头,众读卷官都有了新想法。

“陛下,臣以为河南假丈田之事,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周夫子手持《大诰》,绑携恶吏入京,可考《大诰》在当朝之价值。”

“臣以为,祥符县假造步弓,实因县官以个人仕途为重,以朝廷政事为轻,当下,轻重不分之官员甚多,可以此为主题令考生论述!”

“臣以为,祥符县暴露的是乡里官吏与百姓的相处关系出现了极大问题,应考官吏与百姓平和相处之策。”

……

读卷官们纷纷开口。

小万历有摇头的,也有微微点头的,但始终没有寻到那个令他眼前一亮的想法。

沈念贡献一个主题被小万历摇头后,突然眼前一亮,又站了出来。

“陛下,臣认为河南假丈田亩之事的核心诱因,是加征田赋之陋习!”

“正德九年,武宗皇帝修建宫殿,全国田赋加征一百万两白银;嘉靖三十年,蒙古俺答入侵,军费高急,世宗皇帝对南直隶、浙江等富庶地区增赋120万两,每亩加征约3厘;嘉靖三十二年,倭寇作乱,朝廷对西南地区每亩田地加征1分4厘……”

“修建宫殿,加征田赋;边境打仗,加征田赋;国库无钱,加征田赋;而今河南官员为完成丈量田亩任务,不得罪宗藩,亦是变着法子加征百姓田赋。”

“恕臣直言,加征田赋虽是朝廷筹钱之最快之法,但却是饮鸩止渴之策!”

“每次加征,便有百姓变成流民,便由百姓之田变成无须交赋的达官贵人之田。长此以往,百姓愈穷,流民愈多,土地兼并愈严重,我大明江山将岌岌可危!”

“此事值得细议,值得让陛下看一看这些初入仕途之官员对此到底是什么看法!”

……

沈念说完后。

国子监祭酒王锡爵立即站了出来。

“子珩,此事确实值得细议,但不可作为殿试试题,因为……因为朝廷日后也极有可能因某些意外,不得不加征田赋。”

听到此话,马自强等人都认可地点了点头。

小万历也微微点头。

朝廷没钱,加征万民之田赋,确实是最快的筹钱之策。

而今若作为殿试试题,令考生们抨击一番,那日后朝廷加征田赋,必然被骂。

此事,朝廷本就不占理,不宜广而告之。

沈念微微摇头。

“正是因朝廷日后有可能会加征田赋,以此为殿试试题才更有意义。”

“百姓的钱,全是血汗钱,全是救命钱。朝廷极度缺钱且从别处挤不出钱时,才宜动用百姓的钱。”

“在此之前,若遇战事、灾害,能不能先令官府衙门减少日用?能不能减少官员俸禄?能不能使得宗藩捐献田地?能不能使得那些巨商大贾为国效力?”

“朝廷能容忍官员们逾礼宴饮,收取常例,能容忍宗藩们靠特权侵占土地,能允许一些巨商大贾依照朝廷之策发财,为何不能在需要钱之时,朝他们伸手,而是盯着百姓手里的仨瓜俩枣呢!”

……

听到这番话,申时行站了出来。

“子珩,你的想法过于理想了!有些事情,不是朝廷不愿做,而是一旦去做,将危及大明的江山稳固。”“加征田赋,分化于民,永远都是将伤害降到最低的做法,若将其转移到你所言的‘少数人’身上,易出大乱!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说罢,申时行还朝着沈念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再讲下去。

申时行没有直言,但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

百姓永远是被管理者且是服从的大多数,历朝历代的当权者都是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