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 第137章 虞世南教书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章 虞世南教书法!(2 / 3)

了点“初”字的撇画:“明达这笔撇写得好,起笔轻,收笔稳,像院角柳树上刚抽的芽,有劲儿又不扎人。”

“嘻嘻"嗯呐嗯呐””听到夸赞自己,小公主还是很高兴的。

虞世南便取过一张废纸,握着她的手,慢慢写了一个:“你看,捺画要像咱们村外的田埂,先慢着走,到末尾再轻轻顿一下,就稳了。”

写完又让小公主试,站在旁边耐心等,见她写得比刚才顺了,便笑道:“对喽,就是这样,多写两次就熟了。”

学堂里静悄悄的,只有毛笔划过宣纸的“沙沙”声。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墨沾多了滴在纸上,眼圈一下子红了,虞世南连忙走过去,从袖里摸出块干净的细布,轻轻帮她擦了擦纸角:

“不怕,墨点像小梅花,咱们接着写,后面写好看了,就盖过它啦。”

小姑娘听了,又拿起笔,慢慢写了起来。

王绩和李丽质站在窗外,看着虞世南弯腰教孩子握笔的模样,忍不住相视而笑。

往日里在长安,虞世南给皇子们授课都带着几分庄重,如今对着村里的孩子,却比春日的暖阳还温和,连声调都放得软软的,生怕吓着他们。

李丽质轻声道:“有先生这样教,孩子们往后的字,怕是要比咱们教的强多了。”

王绩点点头,目光落在虞世南帮小公主摆正宣纸的手上,笑着叹:“这才是真的“传道’,不分贵贱,不论身份,只把本事慢慢教给孩子。”

另一边孔颖达和萧然闲聊起来。

也发现了,萧然确实不像是能写出师说的人。

但是孔颖达也感觉到了,萧然的与众不同。

到底哪里不一样,孔颖达没办法去说。

“如今老夫负责编纂五经正义,正缺人手,不知小友可有兴趣参与一下?”孔颖达询问萧然。《五经正义》的核心是整合两汉至隋代的《五经》注疏,统一经学解释。

为科举提供标准教材。

但编纂过程中不仅需要深厚的经学功底,还需解决“版本繁杂难辨”“注疏晦涩难读”“传播效率低”等实际问题。

孔颖达此前已见识过萧然的特质。

虽不熟儒家经典,却擅长用务实、创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而这些恰好是编纂《五经正义》时需要的辅助能力。

“先生抬爱晚辈了!”

“实不相瞒,我对《五经》的注疏、版本差异几乎一窍不通。”

“连“郑玄注’与“王弼注’的核心区别都辨不清,要是贸然掺和核心编纂,只会乱了先生的节奏,误了《五经正义》的大事,这是我万万不敢的。”

孔颖达闻言先是朗声一笑,语气里满是温和的恳切,还特意提了《师说》的话头:

“小友何必过谦!你忘了《师说》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老夫懂《五经》注疏,却不懂怎么把繁杂的版本理得清爽。”

“你不懂经学,可你懂其他的,这便是你的“道’啊!”

孔颖达往前凑了半步,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特意把话说得明明白白,怕萧然仍有顾虑:

“老夫哪会让你掺和核心注疏?你只需帮着想想“杂事’。”

“比如之前你说用竹牌分类记窍门,如今《五经》的注疏版本乱得很,郑玄注、王弼注、孔安国注混在一堆,找起来要翻十几本书。”

“你能不能教老夫的弟子们,怎么用你的法子把这些注疏按章节、按学派分好?”

“再比如,这书编好是要给天下学子读的,尤其是像楮楮村这样的平民子弟,你能不能帮着看看,怎么把注疏里太生僻的话,改成寻常人能懂的说法?”

说到《五经正义》的重要性,孔颖达的声调沉了些,带着几分沉甸甸的期盼:

“这书不是给朝堂大儒看的,是给天下读书人立个准头一一往后农家子弟想考科举,不用再为“该信哪个注疏’发愁。”

“村里的先生教书,也有个标准本子。你办学堂,不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能读书、能有出路?这《五经正义》,就是给他们铺的路啊!”

最后,他又放缓语气,带着几分鼓励:“你要是怕学不会,老夫的弟子们可以慢慢跟你说版本的大概。“要是觉得累,想什么时候歇就歇,绝不勉强。但老夫真心盼你能来。”

“这书缺了你的巧劲,怕是要少些“接地气’的活气,往后平民子弟读起来,也少了几分方便啊!”虽然接触萧然的时间不多,但是孔颖达相信自己的眼光。

萧然的参与,肯定是与众不同。

“先生,我尽量吧!”力所能及的帮帮忙,给点建议这些,萧然还是很乐意的。

五经正义》作为初唐官方主导、孔颖达领衔编纂的经学权威著作。

其积极意义与影响力远超“一部学术典籍”的范畴。

更像是初唐为“文化统一、教育普及、科举规范化”打下的“基石”。

深刻塑造了此后数百年的儒家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逻辑。

如果说《师说》是为初唐教育注入“平等求道”的理念,那《五经正义》就是将这一理念落地的“实体工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