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 第135章 陋室铭and师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5章 陋室铭and师说(2 / 3)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些必背的课文,之前背的很熟,很多年了还是记得。

李丽质自小在宫中饱读诗书,见过无数谈论教化的文章,却从未有人把“老师”的本分说得这样直白透彻,像一汪清泉,瞬间冲散了历来师道里裹着的阶层雾霭。

算是又给了李丽质和孙思邈一个惊喜。

至于是不是萧然原创的其实不重要,这种佳作出现本来就是可遇不可求的。

李丽质自然也听得出来,这篇文章含金量。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李丽质望着学堂里打闹的孩子,指尖轻轻重复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眼底的光慢慢沉下来,却不是忧思,而是带着对当下风气的通透认知:

“如今大唐虽无“耻学于师’的陋习,可这世间,仍有太多人把“师’只认作案前读圣贤书的先生,把“求学’只当作贵族子弟的功课。”

孙思邈捋着胡须点头,接过话头:

“如今风气虽好,可“弟子不必不如师’这话,仍是要紧。”

“老头子行医这些年,见多了弟子因怕“逾矩’,明明有更好的想法,却不敢跟先生说。”“也有先生因怕“失面子’,不肯向弟子学新东西一一就像小郎君教老头子用新法子晒草药,若不是老头子脸皮厚,怕是也拉不下脸问。”

“有了这话,弟子敢说,先生敢学,那些好技艺、好法子,才能传得下去,还能越传越好啊!”李丽质又看向萧然,眼里满是期许:

“不是说如今不好,正是因为如今风气好,这篇文才更有价值。”

“它能把咱们楮楮村的好,变成更多地方的好。”

“比如长安的学堂,若能刻上“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怕是会有更多平民子弟敢踏进去。”“那些懂匠艺、农桑的人,若能借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堂堂正正收徒,大唐的技艺何愁不兴?”

“这不是“纠错’,是给如今的好风气,添上一把柴,让这教化的火,烧得更旺、更匀啊!”李丽质拉着萧然去了旁边休息的房间,想把师说内容一字不差的写下来。

陋室铭很好,但是李丽质和孙思邈都觉得师说更有意义。

李丽质其实记住了很多,但是不太熟悉。

需要萧然补充一下。

李丽质写完,又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李丽质知道这篇文章出现在长安城,也能掀起轩然大波。

包括之前的陋室铭同样也是。

“小郎君,可有名字?”李丽质问道。

“好像是师说.”

“真好,没想到西域那边流传如此佳作。”李丽质之前闻所未闻。

准备上课的王绩,也过来了。

看到王绩来,李丽质主动写好的师说送过去,“先生,你看看这个。”

王绩不明所以,“五娘这个字真不错,看得人心情舒畅。”

开始王绩还以为是想让看看字怎么样。

李丽质的字很好,王绩觉得这个年纪已经很了不起了。

等王绩仔细看内容,表情也变得精彩起来。

王绩捏着宣纸的指尖渐渐收紧,方才夸字时的轻松笑意早没了踪影,连眉峰都拧成了疙瘩。他逐字逐句再读“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喉结不自觉地滚了滚,只觉得这墨字像细针,轻轻扎在心上。

他活了大半辈子,读遍经史子集,自诩博学,竟从未把这“师道”想透,反倒被一层无形的架子困住了这么多年。

他想起上月,村里有个种粟米的老农来问他“农书里说的“顺时播种’,具体到咱们楮楮村的土,该晚几日”。

他当时只觉得“农桑之事非士大夫所重”,随便找了句“按旧历即可”便打发了。

如今再想,那老农种了一辈子地,对节气、土壤的熟稔,不就是“道”?

自己不懂农道,却因对方是农夫就轻慢,这不正是《师说》里暗斥的“以位卑为羞”?

又想起前些天,李丽质跟他讨论文学,随口提了句“小郎君说“诗要写得实在,让庄稼人也能懂’”,他当时心里还暗笑“稚子之见,诗乃雅事,岂容俗化”。

如今再读“术业有专攻”,脸瞬间烧了起来。

萧然虽不通古诗文,可对“接地气”的理解,对生活的通透,不也是另一种“道”?

自己仗着读了几年书,就瞧不上旁人的见解,这不就是“师不必贤于弟子”里说的固步自封?“唉,惭愧,惭忱愧. .”王绩笑了笑。

最让他心头发沉的,是想起自己教学生时的模样。

有次小孩子问他“先生,为什么“天圆地方’的说法,跟小郎君说的“地是圆的’不一样”。他当时只觉得孩子胡搅蛮缠,斥了句“休听外人胡言,读圣贤书便好”。

现在想来,自己既没见过“地圆”的证据,也没驳倒的道理,却因怕失了“先生”的体面,就堵了孩子的求知路,这哪是“传道受业解惑”?

分明是误人子弟!

王绩抬手揉了揉眉心,长长叹了口气,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