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 第119章 科举制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9章 科举制度!(2 / 3)

郑重:“寻常人见了好处,或只顾自家;见了难处,或避之不及。可小郎君偏能把“众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从农具到教化,步步都往根上扎。这般心性与作为,当得起这份认可,更当得起世人高看。”

越说萧然就越不好意思,更抵触这些事情了。

好在颜勤礼没有待多久就带着人回去了。

这是特地交代的,因为等一下李世民要来。

萧然让张大郎带人把笔墨纸砚送去学堂里面,给萧然的东西,张二丫张锦禾几人送回萧然家里。按照之前说的,村里的孩子陆陆续续去了学堂里面。

两个小公主和三娘也在里面。

李丽质负责登记名字,其实有点乱,很多人名字不是没有就是很草率。

三娘其实也没有,张二丫的很草率。

要是叫大郎,有好几个。

这就很头疼。

王慎没有离开,也想看看学堂的事情,他是里正,在这里也合适。

李丽质和萧然说了这个情况。

萧然也头大,找到王慎和张明德,给几个小孩子起名字。

小公主的就是李明达,城阳小公主的是李梵音,三娘这个总不能叫张三娘,这样叫就太多了。张明德略微思索,“三娘就叫张锦圆吧!”

“三娘,记住了,这是你的名字。”萧然觉得不错。

“好!”三娘很喜欢。

其他人也是如此,像张锦禾张锦年姐弟这种都有名字的一半都没有。

开始就是张明德,后面王绩王慎也跟着帮忙。

第一天也没有课程这些,倒是不急。

煤矿那边也暂时停了,萧然让休息一天,学堂附近很多家长。

对取名字不抵触,还很乐意。

张明德王绩王慎几人在村民心里是很权威的。

登记名字的陆陆续续进入学堂里面。

萧然不参与取名字,去安排座位。

萧然不会按照家庭背景排,除了两个小公主,其他的差不多。

就是按照身高来排,个子小的前面,大个子去后面,就是这样。

萧然的安排,其他人也没有意见。

两个小公主年纪小,肯定是前面的,这没有什么好说的。

三个小丫头坐在一起。

年纪小,又不胖,一张桌子可以坐好几个。

登记好,李丽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孩子记住自己的名字,很多和三娘一样,刚刚才有新名字,还得学会写。

学堂的窗棂上还凝着薄霜,被日头晒得微微发亮,里面飘出的童声细碎又清亮,像撒了把碎珠子在地上滚。

门口早围满了人,老的佝偻着背,小的被大人架在肩头,都往前攒着。

有人踮着脚,手扒着门框边缘,指节因为用力泛着白,眼睛却直勾勾往里面瞅一一瞅那些新打的木桌,瞅墙上的黑板,更瞅自家娃坐在里面的模样。

出来没看过学堂,不知道怎么教书的,都很好奇。

之前张明德说的话,很多人听进去了,读书以后有出息。

很期待以后自己孩子什么样。

李世民长孙皇后也过来了,本来想看看的,奈何外面水泄不通。

豫章公主带着李世民找到萧然。

“世伯!”萧然喊了一声。

“恩,本想去看看的,没想到村里人如此,以后再说。”

村里人这样,李世民打心底高兴。

就怕村里人对学堂漠不关心,那才是要命的。

现在只是说明,都很重视这件事。

萧然和李世民走到一边,李世民感康道:“楮楮村是幸运的,其他村子就没有这个福气了。”这一点倒是没错。

“说明当今陛下和朝廷还需努力!”

李世民知道这是打趣自己,“你小子,这种事情朝廷也想,只是急不得,现在的大唐条件不允许这样。“所以我说陛下和朝廷还需努力。”

“你小子打住!”李世民看向学堂,“楮姥村有你,以后孩子去考科举也是没问题的。”

“有我没用啊!”萧然笑着说道:“不是五姓七望,怕是有点难哦!”

李世民听出萧然话里有话。

贞观时期的科举,虽为打破世家垄断开辟了新路,却与后世明清科举存在本质差异。

录取被世家裹挟,寒门难有出头日。

贞观科举虽设进士、明经等科,但应试者多为世家子弟一一他们自幼习经史、通典故,又借家族人脉提前知悉考题、结交考官。

寒门子弟既无藏书可读,更无门路可通,即便偶有才华,也常因“家世寒微”被排挤。

如当时流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实则是寒门子弟耗尽半生也难与世家子弟争锋。明清时期,虽仍有舞弊,但“唯才是举”的规则更明确,寒门通过苦读中举的比例远高于贞观。贞观科举以经义、诗赋为主,录取者多擅长空谈义理,却鲜少懂农桑、律法、算学等实务。这导致朝堂上“坐而论道者多,躬身实践者少”,与李世民“求贤务实”的诉求相悖。

而明清科举虽也重经义,却增设“策论”,要求考生针对时政提出见解,更贴近治国需求。荐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