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二年(西汉时期,公元前5年)。
袁氏祖宅里,十四岁的袁良正趴在祖父膝头,听著《孟氏易》的讲解。
祖父布满老茧的手指划过竹简上的文字,缓缓道:
“良儿,这《孟氏易》乃孟喜所创,以阴阳灾异说《易》,可察天地之道,断人事之变。”
“吾袁氏代代研习此学,汝当牢记,学问乃立世之本。”
袁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
元寿二年(西汉时期,公元前1年)。
王莽迎立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入宫即位。
刘衎,大汉第十四位天子,汉平帝。
次年,改元元始(西汉时期,公元1年)。
时光荏苒,袁良在《孟氏易》的浸润中长大。
二十岁的袁良凭藉深厚的学识,被选为太子舍人。
一日,刘衎於宫中设宴。
席间,有人谈及灾异之事,问袁良:
“袁舍人,近月来长安多阴雨,不知是何徵兆?”
袁良正色道:
“《孟氏易》有云,'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阴雨连绵,乃天地不交之象……”
“陛下当广开言路,亲近贤臣,以通天地之气。”
自此声名鹊起。
……
王莽篡汉,天下大乱。
袁良不愿与王莽同流合污,辞官归乡,聚徒讲学,传授《孟氏易》。
建武十二年(东汉时期,公元36年)。
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朝廷广招贤才,袁良被徵召入京。
虽官微,但是袁良赴任之后,政绩斐然,百姓安居乐业。
而他身边有一个少年,自此便在心中立下了志向。
……
此少年,名为袁安。
自幼受祖父袁良薰陶,饱读诗书。
永平八年(东汉时期,公元65年)。
深冬,雒阳城被一丈多厚的积雪覆盖。
因雪成灾,雒阳令奉命巡视,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食。
可到袁安之处,却无路可通。
雒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冻死,便命人凿冰除雪,破门而入。
却见袁安蜷缩在床上,身躯僵硬,奄奄一息。
雒阳令掀开草帘,呵出的白气凝成冰碴:
“袁生为何不扫雪乞食?”
袁安艰难支起身子,声音虚弱却坚定:
“大雪封门,百姓皆苦,安岂忍扰人?”
雒阳令动容,举袁安为孝廉。
这位出身寒门的儒生,就此踏上仕途。
章帝即位后,袁安任楚郡太守。
楚王刘英谋反一案,牵连甚广,数千人下狱。
袁安到任后,不顾自身安危,为无辜者申冤。
他在奏摺中写道:
“夫刑罚者,所以禁暴止邪,导民於善也。”
“今冤狱遍於郡县,死者含冤於地下,生者衔恨於世间,此非先王立法之意也。”
章帝览奏,深受触动,命袁安复查此案,最终释放了四百多户,千余老小。
此举,名震朝堂,再赴任河南尹,春秋数载,政声远播,最终官至司徒。
自此,开启了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之路。
……
袁安之子,以袁京、袁敞为首。
元初四年(公元117年)。
袁敞攥紧手中的奏疏,望向窗外积雪。
案几对面,袁京放下笔,目光扫过袁敞紧绷的面容:
“阿弟,这疏章递上去,恐有大祸。”
袁敞拍案而起:
“邓氏乱国,某身为司空,若坐视不管,与腐鼠何异?”
袁京起身长嘆:
“宦海如棋,需谋全局……”
袁敞冷笑:
“某只知这大汉,无那二主之理!”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袁盱踉蹌闯入,冠带歪斜:
“阿父,尚书郎张俊密信被截,邓氏要拿人!”
袁敞闭目片刻,再睁眼时已恢復冷静:
“盱儿,若父不测,便隨汝叔父远离雒阳罢。”
袁盱扑通跪地:
“阿父,儿愿同死!”
袁京扶起侄儿,將自己的狐裘披在他肩上:
“盱儿,香火不可断……”
袁盱怒目而起:
“叔父,袁氏之香火胜於汉室之兴衰么?”
袁京望向窗外,久久未语。
不久后,司空袁敞、光禄勛袁盱、侍中袁京全被免职。
而为首者,司空袁敞,死於非命。
袁盱得叔父袁京庇护,归乡隱居。
自此,袁氏內部的分歧,初现端倪。
……
袁京之子,以袁彭、袁汤为首。
袁彭为官清正,粗袍糲饭,与从兄袁盱志同道合。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
宫中宦者合力斩杀外戚阎氏党羽,史称“西钟政变”,继而迎立刘保继位,是为汉顺帝。
袁氏再得重用,袁彭迁光禄勛,位列九卿。